2022.10.06 17:28 臺北時間

【桃園誌】我讀,故我在(輯一)

逗點出版以「閱讀沒有句點」的初心,持續與讀者對話。
逗點出版以「閱讀沒有句點」的初心,持續與讀者對話。
在桃園,閱讀的幸福指數是有感的。從林立街區的書店,到學校與城區的圖書館,風格選書和活動營造在深度與廣度上,都賦予校園延伸至生活的閱讀素養;設計輪廓更融入在地主題,理解家鄉的DNA,也觸發了美感養成,豐富了人生課堂的探索需求。讓我們開始閱讀,探問文字與故事存在的意義,拓展靈魂的版圖,心靈因而壯大;當我們開始閱讀,就把日子過得像本書,那樣有滋有味。

給序章一點時間:關於出版

「走訪凝聚靈光的書屋,在名之為出版的文字沙龍裡,追尋宇宙裂縫衍生的故事次元,讓一個好故事值得發生。來看看出版社如何絞盡腦汁,促成紙本閱讀及其以外的讀字文化。」
你手裡翻著一本書,閱讀的時景正是時候。關於這本書,作者給了靈魂、編輯給了心臟,美好的骨幹與外表則由設計和印刷共同構成,由行銷企劃接手推進,倉儲悉心照料,準備在合適的通路舞台一展姿態。這是出版的行旅,是書本從無到有的必經之路,每個關卡都集結專業判斷,才得以順利抵達讀者手中,「一本書的背後是多人創作的總和。」逗點文創結社創辦人陳夏民如是說。
陳夏民認為編輯之道無他,即是以愉快的能量來做好出版。
從事出版產業多年的陳夏民,見證實體書愈趨飽和、媒體世代進擊的交叉時期,這樣的情況促使他思考,出版者的意義與目的為何?陳夏民翻閱著逗點文創結社10多年來發行的書籍,只見輪廓越發清晰,「如何與讀者對等的溝通概念,是出版者要做的事。」從挖掘內容的溝通點出發,陳夏民認為,出版書籍一定要找到它跟這個時代的連結,進而產生閱讀的理由。
逗點在成立初期,試圖將文學書籍拓展到雜誌,與幾家獨立書店合作而催生桃園在地刊物《夭夭》,走入巷弄來理解自己成長的城市。隨著待在出版業的時間刻度拉長,歷經雜誌停刊、逗點成立網站、把《夭夭》轉為線上內容的過程,陳夏民也發現文本可以透過時代下的多元載體交織出訊息全貌,延伸出多元面向,他以逗點近兩年陸續出版的經典文學譯本為例,受電影《在車上》劇情不斷穿插契軻夫劇作《凡尼亞舅舅》的推波助瀾,成了逗點出版中譯本的理由之一。
陳夏民笑著說,每本書的造型都是編輯與設計相互激盪的成果,像是《凡尼亞舅舅》設計特別導入俄國色彩、字母元素,譯文、導讀也精心安排,這些藏在書本裡的訊息就像瓶中信,裝幀設計是讓讀者願意把瓶子撿起來的驅力之一。「內容難懂無妨,外觀一定要精美,至少先滿足購物慾,才有拿起來翻閱的機會。」逗點出版的書籍為此做出多種嘗試,系列書主打小尺寸文庫本,除了便攜也堅持印刷與裝訂的細緻度,此道反而比一般開本更帶質感,「排版的字級與行距必須舒適,不能因為書籍尺寸縮小而有落差;也要考量翻閱的手感與施力點,因此光是紙材就挑選很多次,裝訂更是費了不少工夫調整。」
決定了紙材與裝訂方式,出版流程將從設計端走到印刷,正是想像化為實體的階段。前端人員絞盡腦汁的創造,終將在此凝結成精彩的書頁,而後續每一道工序,都是讓書本更佳精進的淬鍊,「後期的流程包括製版、印刷、裝訂、倉儲,當我領悟到每個階段的重要性,就很想跟讀者溝通,誕生一本書固然需要作者、編輯,還需要透過出版社以外的各個端點串連。」為了讓讀者瞭解產製過程,書籍的版權頁通常會列出參與者,而他做為獨立出版社的編輯,更是會親自走訪每個端點,「從《凡尼亞舅舅》開始,我特別將倉儲名單補齊,列出目前最完整的版權頁;再版的《飛踢、醜哭、白鼻毛》更是連初版工作團隊也列上去。」
逗點出版以「閱讀沒有句點」的初心,忠實地列出參與產製的工作人員。
陳夏民以多年出版經驗觀察成書過程,除了作者,在不同階段都會有合適的人加入創造,包裝方向與文案是編輯的創作、整體視覺是設計的創作、照片則是攝影師的創作、印刷廠將顏色調到最好也是創作,一本書是種種創作的集大成。他更提出一個有趣的論點,每個環節「協商愉快」的書籍通常都會大賣,「做出版不僅要向外跟讀者溝通,環節中適時妥協、平衡也相當重要。」陳夏民看似愜意地給出答案,背後實則是累積多年且深厚的編輯力。
往後,當我們在翻閱書籍時,頁與頁之間生動又精彩的不只是故事本身,還有構成書本真實存在的人們,那些披星戴月的創作身影、那些對細節再三檢視的工作者,都是出版這項工作之所以如此迷人的原因。

誰有故事:關於閱讀

「新世代的閱讀樂趣,流通在多元媒介裡。我們的閱讀方式不同、喜好有別、節奏各異,卻同樣在故事裡見證生命的意義,通透人生的旅程。誰有故事,誰來書寫,誰來挖掘?與你相伴一生的心靈文字,就在閱讀的吉光片羽。」
Openbook閱讀誌的編輯室,總編周月英定期與成員共談選書、企劃、活動及網站內容產製等編務。
你通常如何「閱讀」?是喜歡沉浸於紙本書的翻書派,還是享受媒體串流體驗?擴及聲音、影像、走讀等模式,提供更多觸動人心的閱讀方式,正是Openbook閱讀誌平台自2017年成立以來不斷嘗試的事。
點開Netflix影集,配著晚餐與跌宕劇情一起下肚;又或是滑著手機觀賞YouTube影片感受知性或被療癒,在科技推陳出新、娛樂百花齊放的新世代,這些再熟悉不過的日常事,都被Openbook納入「閱讀」的範疇,人們定義閱讀的方式已悄然改變。企畫陳玟如認為,紙本閱讀以外,欣賞任何一種文本——無論是社群訊息、網路文章、迷因圖、Tiktok、影劇、廣播、Podcast、遊戲等,都屬於閱讀的一部分;數位編輯林鈺馨打個比方,「這樣的開放性,就像是走進巷口附近的自助餐廳,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就對了。」
數位工具不僅拓寬閱讀面向,應用FB、IG、噗浪、Matters等平台與新世代閱聽者溝通,也已成為出版社、書評媒體即時掌握話題熱潮,尋找報導對象以形塑議題的新模式。編輯趙俐雯舉出,針對不同年齡層讀者的調性,感興趣的面向自有其偏好,「IG成為年輕世代的聚集地,較重視圖像協調感、美感、趣味與幽默感。」如何進行對話,是媒體經營的全新探索。
主編吳致良也觀察到,「手機」讓閱讀時間更加超乎以往,因此讀者在書籍作品的選擇上也會挑選圖文整合性更高的作品,像《異人茶跡》、《清水的孩子》就是不錯的選擇。趙俐雯分析,新世代對閱讀的接受度相對廣泛,分眾閱讀口味相當明確,「誠實但平凡日常的內容,即便有些負面或厭世,反而因貼近生活能有所共鳴。」然而當閱讀路線圖無限擴充、交錯連結,新世代讀者也容易陷入碎片化的資訊流沙,或是因耐不住性子,錯過鋪陳良久、高潮暗藏在後段的經典之作。對此編輯王胤頡審慎樂觀,認為好作品終究會證明自己,就像經得起眾多玩家檢驗的經典手遊,「寶貴的時間應該留給什麼,讀者/玩家終究會察覺。」
也因為好作品終究會脫穎而出,Openbook琢磨故事的本質與亮點,致力關注潛力十足、有別主流特色鮮明的創作者,企圖拓寬閱讀、藝文的定義與面向,並於每年年底評選出40本「年度好書」,包含年度中文創作、翻譯、生活書與童書和青少年圖書;也曾與桃園市立圖書館及其分館合作,推出「Openbook好書獎特展」。團隊以推薦好書給大眾的熱情與初心,希望彼此都能悠遊不同載體感受閱讀的樂趣:閱讀紙書,在印刷質感中感受職人巧思溶入翻書的手感溫度;電子書相對輕巧方便,調整字體的設計也更有人性;聆聽有聲書則有著聽人朗讀的趣味;Podcast像是聽朋友談天般,除了陪伴感,更多是為聽眾設計,精彩與否端看主持人的口語表達與企畫能力。
在錄音間籌備Podcast的錄製。Openbook活用載體,將紙本書、電子書、有聲書、Podcast等各式精彩作品帶到讀者面前。
除了邀請人們用雙眼、雙耳閱讀,Openbook也曾在2019世界閱讀日推介「走讀」桃園的5條路線。吳致良表示,桃園擁有相當獨特的地理風貌,獨立書店、移工、老建築跟廟宇文化盛行,團隊便結合出版品打造文化路線、開發新地點,滿足當代人深度旅遊的需求,「我們也曾報導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推出的繪本《憲兵阿榮的假期》、《從烏鴉洞起飛》,聚焦豐富的眷村文化,也相當適合結合地景走讀。」陳玟如補充,順著在地族群文化或是產業發展脈絡,便足以延伸出許多主題,而以雙腳踏查城區故事的走讀,更能讓人們慢下步調,細細領略蘊藏在街巷間那些並不大鳴大放,卻饒富韻味的文化特色。
●更多內容:請看《桃園誌》電子書:https://ebook.tycg.gov.tw/book/list.php?type=11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