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集重現小說裡發現公園有女屍斷肢、頭顱等多場駭人場面,固然能吸引觀眾目光,但真正打動觀眾的是探討情感共鳴的核心議題。改編時,團隊抓緊原著中對於日本泡沫經濟下的社會焦慮、台灣90年代經濟起飛的焦躁茫然,以及疫情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等3個不同時代的共通特質。
內容總監何昕明認為:「儘管時代不斷改變,追求經濟發展和忙碌讓我們忽視身旁的人,當有一天大家被迫停下腳步,發現已經失去,這種來不及的遺憾讓劇集在懷舊和獵奇之餘打動人心。」
製作人湯昇榮製作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時,劇情曾融入對媒體的評判,《模仿犯》中則轉換為90年代台灣特有的電視call-in節目,「call-in是許多台灣人共同的記憶,有線電視新聞台大舉開放,社會問題叢生,媒體的推波助瀾值得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