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灣的文化產業面臨了許多挑戰,包括出版業的閱讀式微、影視音產業的需求,以及傳統文化的保存與主流化。面對這些挑戰,文化部甫獲得行政院支持核定4年100億元,推出「2023暨2024-2027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畫(1 plus 4-T-content plan)」,以臺灣文化內容為核心,涵括藝術文化原生故事、出版文化原創文本、創意文化在地培養皿、影視音文化國際臺流、科技文化應用突破、文化外交國家軟實力等文化藝術6大面向、26個執行工作項目,推動「黑潮計畫」,其最主要目標是「國際化」,藉由整合政府與民間的資源,共組「文化國家隊」,將臺灣的文化內容推廣至國際市場,建立臺灣文化的國際品牌,進一步推動臺灣文化內容的昇華,提升國際競爭力。
補助、投資、投資抵減 三軌並行
「黑潮計畫」並非單純補助,而是整合了文化部「補助」與文策院「投資」,雙軌並行,可解決業者七成的資金需求,再加上今年五月文創法修法通過的「投資抵減」,最多可以抵10年,以三種政策手段並進,降低業者的資金風險。不過,文化部長史哲先前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表示,目標就是市場化,因此要求規模也特別高:每集預算至少1000萬元、總經費1億元以上的大型製作,同時也鼓勵國際合資、合製,包括與國外電視台的合作等。雖然仍難以企及韓劇一集動輒6000萬、7000萬甚至上億元台幣的規格,但至少是個底線。

公視孵化好IP 技轉給民間製作
不過,有人質疑在前瞻預算的挹注下,公視已能拍出《我們與惡的距離》、《天橋上的魔術師》、《斯卡羅》等旗艦劇,何須再有黑潮計劃?也有人擔心這只是一次性計畫。針對這些質疑,文策院董事長蔡嘉駿表示,公視非以營利為目的,若能以孵化好IP再「技轉」給民間製作的方式,不但能達成公視孵化培育原生題材的公共性目的,也能由民間戲劇製作公司做出面向大眾、且具營利的市場目的,對台灣戲劇製作的長達發展,堪稱雙贏,而黑潮計畫,就是協助具有國際市場、能走向全球的民間大型製作案。蔡嘉駿也強調,這是一個常態性的計畫,目標是每一季都能開出大型製作徵案,不只有電視劇徵案,接下來還會有綜藝節目、音樂、電影等不同徵案。
「黑潮計畫」首波以「國際臺劇」進行第一次的徵案,目標是強化內容製作力,扶植發展大型製作公司,帶動影視人才、技術及製作規模全面升級、提升臺灣內容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中華電信立即表達共襄盛舉的強烈意願,深具指標意義,將可鼓勵臺灣各大電信公司和電視台熱情參與,將黑潮匯集成一股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