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文化

【時代現場】消失的棺材本 

老人往生互助會的財務風暴

早從日治時期留存至今的往生互助會,曾是許多鄰里間喪葬協助的網絡,如今卻潛藏財務風暴。
早從日治時期留存至今的往生互助會,曾是許多鄰里間喪葬協助的網絡,如今卻潛藏財務風暴。
這幾年中部不少老人往生互助會陸續出現財務問題,台中大里的慈暉老人會突然倒閉,1百多個會員提告,案件後來扯出互助會幹部涉嫌偽造文書,早已往生的會員名字竟重複出現、領取好幾筆慰問金;彰化的和美老人互助會,會員近3千人,卻仍出現財務危機,最後宣告破產,積欠會員7億多元。不少老人寄託的棺材本,一夕消失。
2018年,文鳳的鄰居阿堂過世。阿堂曾經文鳳介紹,加入台中一個老人往生互助會。文鳳自己也早在2010年便入會,彼時她聽市場賣雞的阿惠說,用自己或長輩的名字加入往生互助會,過世後可以領到一筆不錯的喪葬慰問/互助金,文鳳半信半疑,想著一個月不過繳1、2千元,未來若能繳少領多,倒也不錯,便用丈夫名字加入。沒幾年丈夫過世,文鳳當真領到一筆豐厚的互助金,此後,她前後拉了妹妹和鄰居阿堂等10多人一起入會。

人際互助網絡 入會審核鬆散

往生互助的形式存在已久,古早稱作父母會或福壽會。日治時期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在進行台灣舊慣制調查時,曾搜羅各地方父母會的規約,運行規則大抵都是以地區為單位,同庄鄰里共同成立,父母會中成員有長輩過世,其他會員便捐贈白米、銀錢給喪家,並協助辦理後事,而喪主也須宴請來幫忙的會員作為答謝。父母會運作直至會中成員長輩皆辭世為止。
以人際為基礎形成的互助網絡,幾經轉變成了現代的老人往生互助會,會員加入須繳入會費和固定年費,遇上會員離世,便由其他人繳納100、200元不等的互助金給離世會員的家屬,作為慰問及喪葬補助。許多身體狀況不佳、買不了保險的長者,把加入老人往生互助會視為一種生前契約,待離世時拿到一筆互助金,避免後輩為喪事的花銷煩惱。
往生互助會以「活越久、領越多」為口號吸引新會員加入,號稱繳得時間長,未來往生時可領到超過繳交金額的互助金。因此一度也有人將老人往生互助會當成投資標的,尤其往生互助會的入會審核不嚴,既不需體檢,受益人和會員間的親屬關係沒有限制,遠至五等親也能成為受益人,因此拿老齡者當人頭入會也是常有的現象。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