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杰在 2017 台北世大運拿到銀牌
出生: 1989 年 11 月 27 日
身高: 190 公分
體重: 150 公斤
運動項目: 舉重無限量級(105KG+)
個人最佳成績: 抓舉 193 公斤,挺舉 245 公斤,總和 438 公斤

舉重狂人的金牌之路

「我一直都覺得我可以拿金牌。」台灣無限量級舉重選手陳士杰談起世大運賽前預估的目標。

但今年 8 月 25 日,世大運舉重無限量級決賽,他再次與金牌失之交臂。

這場比賽,陳士杰奪金的最大勁敵為拿下里約奧運銀牌的亞美尼亞選手米納塞安(Gor Minasyan)。抓舉兩人以 10 公斤的差距位居一、二,來到挺舉,米納塞安第三次挑戰 235 公斤失敗,止步於 230 公斤。這時陳士杰的挺舉成績是 225 公斤,還有 2 次機會,只要舉過 15 公斤的差距,金牌即落袋。

於是,他一次加了 16 公斤,準備挑戰 241 公斤。這並非大膽的豪賭,因為陳士杰挺舉的最佳成績是 245 公斤。但第二次試舉,還沒舉起來就失敗了。最後一舉,同樣是 241 公斤,一開始成功舉起,全場屏息瞬間,陳士杰還是未能撐住。最後以總和 415 公斤拿下銀牌。

與金牌再次擦身

「比完賽我沒有很開心,拿到這塊(銀)牌我也沒有很開心。」陳士杰坦承,「我在自己的強項沒辦法達到該有的水準。這個榮耀當然是歸於大家的,但對自己,還是不滿意啊!說白了, 241 公斤是對自己訓練表現應該要有的表現,我說要有就要有,但在比賽發揮不出來,我不會怪誰,就是怪自己。」

會說「再次擦身」,是 2015 年陳士杰在亞錦賽打破全國紀錄,奪下金牌,以抓舉 195 公斤、挺舉 245 公斤寫下生涯最佳紀錄,風光前進 2016 年的里約奧運。但比賽時抓舉卻只成功一次,挺舉還連續失敗 3 次,最後只留下抓舉 185 公斤的成績。當時他坐在賽場良久,搖搖頭才起身離開。

半年之後,他用好成績宣告自己的復出: 3 月在世大運測試賽奪金、 4 月在舉重亞錦賽以挺舉 243 公斤、總和 428 公斤獲得一金一銀,身體卻出了狀況。他被診斷出雙膝長骨刺,但儘管如此,這次的世大運,陳士杰的目標還是摘金。

「賽前預估的目標,就是先穩住第二名,再奪金。」但陳士杰也說,因為受傷,現在的「條件不符合」,所以「也不太敢想」。

帶傷上陣,努力跟身體溝通

「骨刺不會復原,只能自己找方法,像是加強周邊的肌群。這場(世大運)其實也是用趕的,找到真正的原因,開始慢慢處理,就已經比賽了。」陳士杰形容帶傷訓練像是跟自己身體溝通的過程,儘管有國家級的醫療團隊在旁評估,「還是得靠自己」。

「不是說今天醫生的報告說你長骨刺,就從此不能舉了。長了(骨刺)、痛了,那就自己去找方法治療修復,就這麼簡單而已。」陳士杰說,方法就是靠腦袋跟身體溝通,溝通就會達成共識,覺得這個動作不會痛,就朝這個方向去補強、訓練。

採訪陳士杰的那晚,他剛結束「台灣英雄大遊行」,收到台灣民眾熱烈的歡呼及表揚,「今天的感覺,讓我覺得台灣有資格再繼續辦國際賽事!」陳士杰說,這次比賽也感覺到家鄉的熱情,不若在國外比賽的寂寞。

但他也接著小小吐槽自己,「就是因為太熱情了,導致這次比賽有點亂,心跳有點不規則耶。我的選手類型就是比較狂一點啦!而且在台灣比賽,也會去在意,大家會看我接下來怎麼表現。」

從收穫走到回饋

在意家鄉的眼光,這或許是陳士杰在國際比賽失利時,總會說「對不起台灣」。陳士杰說運動改變了他很多,讓他從一個愛打架的小混混,變成為國爭光的選手。從此,他把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機會放在肩上,成為砥礪的力量。他也提到,這幾次回鄉,看見有愈來愈多孩子投入柔道、田徑等運動,開始有了想回饋的念頭,一邊說未來可能想嘗試教職,又有些不好意思地抓抓頭,「我現在居然會想到這個。」他笑說。

這個來自屏東縣牡丹村的排灣族大力士,心中最大的敵人只有自己,「就是要看自己能夠爬到多高!」他把終點站設在 2020 年的東京奧運,希望達到抓舉 205 公斤的目標。

「我一直都覺得我可以拿金牌」猶言在耳,剩下 3 年的路,他還要繼續拚。

與我們分享令你感動的瞬間吧!

在這次的世大運台灣選手都表現得相當精彩,有沒有哪一場比賽,雖然沒有拿到金牌,但選手的表現也令你非常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