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media
娛樂

【影評】當大時代變成小品文 《四十年》

發佈時間2016.10.11 01:42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1 臺北時間

主播
《四十年》是「民歌四十」的紀錄電影,作為台灣無論在流行音樂或文化史上重要階段的紀錄,我對《四十年》是有期望的,但電影比較是小品文,沒有預期的足以收束一個時代的氣勢。
《四十年》電影海報。
70年代伊始的民歌時代,楊弦、胡德夫、吳楚楚、楊祖珺、李建復、侯德健、李宗盛、邰肇玫……等戰後新世代年輕人的創作及帶起的熱潮,整件事的重要,在於那並非特定年代的青春心事,而是關於這個小島生命史各方力量輻臻點上的複雜。
當每十年舉辦的回顧演唱會必然由歌曲去達到某種懷舊、紀念的感染力,紀錄片或可由更宏觀的視野,假民歌之名,行時代書寫之實,尤其是一路以來政治與美學變遷的種種矛盾;但《四十年》對這些張力的處理太溫情了,許多時候,電影更像是「民歌四十」音樂會的延伸花絮。
《四十年》由民歌關鍵人物陶曉清擔任監製,這或許多少讓紀錄片得以更貼近地還原某些區塊的細節,以及更不設防的私密點滴,可另一方面,是否也因此影響了電影敘事主軸的界定?該軸線真適合帶出民歌時代的層次嗎?
【 加入鏡週刊會員,觀看全文 】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