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media
時事

【高手在民間】烏魚季啟動 有錢不一定請得到的殺手組織

發佈時間2016.12.09 17:00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1 臺北時間

攝影
主播
每年只要進入農曆10月,寧靜的雲林口湖鄉,就開始沸騰。走進口湖,跟著載烏魚的冰車走,常可見到一座座烏魚山,旁邊也總有一群「殺手」,排排坐在小板凳上,飛快地殺魚取烏魚子。
當地擁有30年養殖烏魚經驗的「烏魚伯」曾煥佾說:「魚塭收成後,得有一批人負責殺魚取卵,我們在地人叫他們為『殺工』,但要當殺工得有相當經驗,否則下刀傷了魚卵,後製就得一處處修補,很頭痛的。」
通常養殖戶在預備收成前,就要先和工頭接洽,由工頭負責找來幾組工班殺魚取卵。有趣的是,烏魚殺工有其獨特組織,通常以4人為一組,每人只負責一個動作。第1人稱為前刀,主要負責剖魚,第2刀稱為後刀,負責割下魚卵,第3、4人則不持刀,分別負責掏卵和掏腱。
第1位殺工人稱為前刀,主要負責剖魚,下刀輕重拿捏得很有技巧。
第1位殺工人稱為前刀,主要負責剖魚,下刀輕重拿捏得很有技巧。
第3位殺工主要負責掏卵,即生產中最重要的烏魚子。
第4位殺工負責掏腱,魚腱也是計算當日工資的依據。
完工的殺工聚在一起計算魚腱,再向漁主領取工資。
工錢計算則是以尾計算,但公烏魚無卵,因此必須統計公魚母魚都有的魚腱,1尾約為3.5元,合計後為每組工班共同薪水,再依比例分配。但持刀者工資多於未持刀者。曾煥佾估計,1組工班1天至少要殺3千尾魚,每人平均收入約有2、3千元。
【 加入鏡週刊會員,觀看全文 】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