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4.03.28 18:05 臺北時間

寶林疑吃粿條致死掀恐慌!醫揭「2食物製品」更要怕 易生長米酵菌酸

寶林疑吃粿條致死掀恐慌!醫揭「2食物製品」更要怕 易生長米酵菌酸
台北市信義遠百A13馬來西亞素食餐廳「寶林茶室」嚴重食物中毒風暴持續擴大,絕大多數個案都吃了炒粿條,專家推測與「米酵菌酸」有關,該毒素由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而這種細菌易生長在發酵後的米製品、玉米粉製品,許多民眾因此感到恐慌,不敢再吃粿條,對此,醫生指出「應該更要怕玉米和椰子製品!」

嚴重食物中毒案,讓許多民眾不敢吃粿條。(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一名醫師在「安東尼蘇的救命救急暗黑閒話」臉書粉專指出,最近粿條的中毒事件,已經超越他急診生涯見聞所能解釋,「沒遇過這麼兇猛的病程」,點出奇怪之處「怪的是不是每個個案都很嚴重,有的症狀輕微連就醫都不用。」



接著指出Bongkrekic是由發酵椰子製成的一種印尼傳統食品,而會產生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的細菌經常在椰子和玉米中發現,因為它們的脂肪酸提供了該細菌生產米酵菌酸的環境,根據歷史上幾次爆發的事件來看,幾乎與椰子、玉米的發酵製品有關,直言「與其恐慌不敢吃粿條,應該更要怕玉米和椰子製品!」

醫師指出過去爆發的米酵菌酸事件幾乎與椰子、玉米發酵製品有關。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由於米酵菌酸在台灣非常罕見,大多是病例報告都發生在中國大陸和印尼,因此檢測困難、沒有治療指引,對醫療人員和衛生單位都是個挑戰。



醫生表示檢測毒物並不是抽個血放到機器裡,就能得到答案,籲「各位就不要在那邊搧風點火要快點驗出來了…靜待結果吧!」最後告訴大家「粿條還是可以吃的啦!」
 

延伸閱讀:

觀念過時了!「熱食放涼再冰」生更多毒 醫曝1絕佳時機

寶林中毒案有詭?他揪這天「1疑點」被跳過 網曝關鍵原因

殺不了!寶林茶室吃粿條「米酵菌酸致死?」 黑木耳1作法產相同劇毒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
更新時間|2024.03.28 18: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