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林麗芳有機會到尼泊爾參觀一些安尼寺院、做訪問,並訪問第一批女格西(女佛學博士),但回台灣後就開始在雜誌社工作,拍攝女安尼影片的想法就放下。她坦言,那時對拍安尼題材的紀錄片沒有多大的熱情,只覺得如果有機會拍也可以。直到2014年底,她在家中刷油漆、上自己喜歡的顏色,顏色改變,整個氣氛就不一樣。在告一段落時,剛好有光照在地上,她忽然想到,應該做些自己喜歡的、能做的事情,人生也會有番不一樣的風景。「好像忽然開了小智慧,突然有個訊息說,好,來拍安尼的紀錄片。」
對這個決定林麗芳也覺得意外,但行動派的她,馬上開始行動。打電話給她就讀台藝大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同學的同學、也是前作《朝聖者》的製片林孝謙,接著寫企劃書申請台北市文化局的補助。由於2008年林麗芳已拍了一些安尼的訪問,就把素材剪成片花,並順利申請到15萬的補助,「這給我一個預兆,像是祝福,也更肯定要拍。」
接著林麗芳做了很多關於安尼的田野調查,包括到菩提迦耶採訪從青海來的第一位中藏文女翻譯安尼、由拉達克來台灣去佛光山修習佛法的安尼、還有35歲就在拉達克當住持的安尼、在南印度修行佛法有成的安尼,以及拉達克第一個女藏醫安尼Dr.帕莫。由於想拍的名單很多,有人建議林麗芳去見大寶法王,請問意見,「結果大寶法王說,Dr.帕莫。」
林麗芳說,Dr.帕莫從小想出家,但爸爸不同意,後來爸爸因沒有好的醫療生病過世,所以她念完普通高中後,就決心離開家鄉拉達克到達蘭薩拉學習當藏醫。學醫過程非常辛苦,因為Dr.帕莫的母語是拉達克語,她不懂藏語、只懂藏文,課程又艱難,幸好有老師、同學幫忙,才逐步克服,完成藏醫教育。在女性地位卑微的拉達克,Dr.帕莫透過行醫提升女性形象,也為病苦者帶來身心的安慰。
《尊瑪、尊瑪:我和她們在喜馬拉雅山的夏天》裡的3段故事,除了拉達克的Dr.帕莫,還有斯皮提兼具教育功能的安尼寺院以及達蘭薩拉的女格西。林麗芳先拍了前兩部分,覺得仍有不足,就請教一位大仁波切,仁波切告訴她應該再拍女格西,影片會比較完整,而且女格西對藏族女性有特殊的意義,於是林麗芳又到達蘭薩拉訪問上了17年佛學課程、準備女格西考試的安尼。
林麗芳表示,藏族是人的社會,必須透過關係建立信任感,在採訪時她幸運地因為印度製片羅宋當曲格西獲得斯皮提安尼寺院的信任。而且她隨遇而安,無論在拉達克、斯比提都照著對方的飲食作息生活,好像自己也當安尼,不是去拍紀錄片。「就算過著古老簡樸的生活,但因那裡很美、常出現彩虹,不像現實的國度。每天睜開眼睛拍完紀錄片就拍照、拿著小相機散步,很滿足。真正不方便是常停電,一星期停電3天,為了充電,必須搭一天只一班的公車、一趟坐一個半小時到市中心,早上8點去、下午4點半回來,而且路很險惡。」
《尊瑪、尊瑪:我和她們在喜馬拉雅山的夏天》完成後,因呈現藏族女性修行與生活的體悟,在去年台灣女性影展獲得銀獎。儘管拍攝時,林麗芳經常獨自前往海拔3、4千公尺的荒遠山區,經歷物資匱乏、連雞蛋都是奢侈享受的生活,但她卻認為,拍攝該片讓她看到另一個世界,也看到自己內心的風景,以及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林麗芳小檔案
- 1965年出生於雲林縣台西鄉
- 1993年畢業於法國里昂CTI攝影學院
- 2000年獲金鼎獎雜誌攝影個人獎
- 2002年就讀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研究所,紀錄片《心子》為2005年研究所畢業製作
- 2005年獲得Jonnie Walker夢想資助計畫圓夢學堂
- 紀錄片包括有2004年《阿爸的青春夢》、2005年《心子》、2008年《朝聖者》、2009年《我的母親》與2017年獲得台灣女性影展銀獎的《尊瑪、尊瑪:我和她們在喜馬拉雅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