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9.08.20 06:24 臺北時間

捕捉球員滿場飛 攝影團隊使出「風火輪」奇招

為了捕捉移動的快速節奏,攝影指導陳大璞坐在特殊改造的「輪椅」上拍攝。(白杰立提供)
為了捕捉移動的快速節奏,攝影指導陳大璞坐在特殊改造的「輪椅」上拍攝。(白杰立提供)
電影《下半場》描述一對青春兄弟的籃球夢想,戲裡兄弟情與團隊情誼感人催淚,戲外劇組工作班底更展現台灣電影技術人員的實力與向心力。
導演張榮吉深信,有完整的前置計畫,才可以在現場精準執行。不過親自上陣,又有層出不窮的難題,都得靠專業又熱情的工作人員見招拆招。
負責操作B機攝影機三軸穩定器的白杰立(左二)近距離捕捉球員動作。(下半場電影提供)
攝影指導陳大璞與負責操作B機攝影機三軸穩定器的白杰立,得注意球場球員的跑動;鏡頭要確實跟到焦距,得靠台灣「第一跟焦師」劉三郎;改裝球場需要美術組、燈光組全力配合,而且場地這麼大、工程都很大。劇組還設計出有如風火輪般的特殊「輪椅」,讓攝影師可以跟上球員滿場跑的移動速度。此外,收音師也頭一次知道,球員們淋漓的汗水竟造成收音麥克風大量耗損,和海水一樣。「你需要這些人,才可以精準拍攝到你想要的鏡頭。」
鏡頭要確實跟到焦距,得靠台灣「第一跟焦師」劉三郎(右一)。 (下半場電影提供)
電影裡的籃球比賽進程,從街頭、學校的球場,規格愈來愈高,最後到高雄巨蛋。為做出差異,拍攝片尾決賽1萬5千人的場館,劇組除動員6千人次的臨演,也在後製階段以特效營造滿場觀眾的氣勢。陳寶旭苦笑道:「影片預算從原本快6千萬元,到現在8千萬元,超支就因為這裡。」全片特效鏡頭由125個增加到將近500個,有400多個用在決賽這場戲。球場觀眾、不同球隊的旗幟、計分的電視牆等,都得靠特效,但不花俏且非常寫實的展現。特效團隊技術純熟,也幫助電影達到很好的效果。
張榮吉坦言,這次拍攝的方式對台灣電影而言也許奢侈,但效果很好。「人生有很多競賽,完成《下半場》也是一種。如果青春是一場競賽,也許失落、徬徨、找不到方向,當你有下半場的機會,要怎樣贏回來、找回自己,這是我面對這部電影想講的主題。」
《下半場》將於8月23日上映。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1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