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珊上午於北市防疫記者會中指出,確診女研究員(案16816)分別於10月15日與11月19日遭到老鼠咬到,不過只有首次被咬到後有做快篩,指揮官陳時中稍早被問及此事時,首先證實此為首例生物實驗室染COVID-19案例,坦言其防疫確實有疏失。
陳時中回應媒體實驗室的健康監測措施,稱一般職場遑論是這樣的實驗室,都有相關的SOP要進行健康監測的存在,主管也有通報及安排之責,因此仍要視調查報告做決定,相信過去的SOP相當完整,但通過此事也可重新檢視,不排除會做滾動式修正。
有媒體多次追問,實驗鼠身上帶有哪一支病毒株?陳時中表示,這些都仍待調查,目前不方便多做臆測,如今只能比對案16816與送入實驗的病毒株序列是否相符,若一相符則確定是源於工作場所,反之則要思考、調查是否有其他途徑,「目前還沒調查到老鼠,現在是人為主」。
面對外界質疑動物究竟是否可將病毒傳人?羅一鈞直言,雖然是少數案例,但不會被認為是主要途徑。羅一鈞說明,據美國CDC官網資料,國際上有少數COVID-19動物傳人的案例報告,去年11月丹麥首次發現境內有有水貂大規模染上變異株,且有多起由水貂傳染給養殖場人員的案例,為避免進一步擴大流行而決定撲殺境內的水貂,而後續荷蘭及波蘭也有通報水貂傳人的案例。
羅一鈞補充,動物研究顯示,貓、狗、田鼠、雪貂、果蝠、倉鼠、貂、豬、兔子、貉、樹鼩和白尾鹿等哺乳類都可能染上COVID-19,在實驗室環境中,貓、雪貂、果蝠、倉鼠、貉和白尾鹿也可將傳染給同物種的其他動物;另外以靈長類動物作為人類感染模型的研究調查發現,實驗室環境中,恆河猴、食蟹獼猴、狒狒、黑長尾猴和狨猴都可能感染並生病。
羅一鈞總結,動物傳人的可能性一直都有,且去年也有水貂傳人的歐洲案例發生,只是動物傳人仍屬少見的傳染途徑,也並非造成去年以來全球疫情流行的主要原因。而此次案16816確診情形,動物傳染仍會被列為傳染可能來源之一,同時也會對環境進行採檢調查,釐清傳染源到底為何。
陳時中補充,案16816目前感染途徑是以職場機率最高,且實驗室的風險又大於辦公室,究竟是咬傷或環境汙染則要調查。此外,有媒體詢問,有濾網廠商爆料,曾派人前往該大樓進行更換濾網,卻未接到匡列通知,因此感到相當憂慮,陳時中回應,「這要再進一步了解」,同時也強調,實驗室的濾網更換與傾銷是例行就要注意的,不會因為這個實驗室裡有疑似染疫,就特別注意濾網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