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2023.11.20 05:58 臺北時間

【槍與攝影機4】烏克蘭妻子從軍丈夫卻遭人非議 法國記者霸氣護妻:「支持她自由做決定」

【槍與攝影機4】烏克蘭妻子從軍丈夫卻遭人非議 法國記者霸氣護妻:「支持她自由做決定」
史提芬接受我們視訊訪談,提及他支持妻子上前線,曾引來閒言碎語,「他們告訴我:『史提芬,你怎能接受妻子做這種決定?』」史提芬哭笑不得,「這種想法很怪,好像作為男人,你就有權力告訴伴侶:她該做什麼決定。」

前線錄影音 寫下母子訣別書

史提芬甚至遭報社同事質疑「支持烏克蘭妻子去烏東戰鬥」可能會影響他的新聞專業判斷。對此他回應:「哈囉,我比你們所有人都更專業。我的愛人是軍隊裡的一名士兵,這非但不會讓我成為支持烏克蘭軍隊的激進分子,反而讓我比其他記者擁有更多觀察機會,我與成千上萬烏克蘭人分享非常親密的經歷:恐懼失去所愛。」
「我老早知道,艾莉莎很可能參軍。」史提芬與艾莉莎相識於2013年,他形容妻子是理想主義者,「承平時期,大家都可以說自己多麼勇敢。但到了戰爭時刻,並不是所有人都如同自己所稱的那樣勇敢。而我妻子勇敢正直、意志堅強。」
「如果我告訴你,我妻子決定參軍,而我感到很高興,那我就是在撒謊。」史提芬坦言:「她是我兒子的媽媽、我最愛的人,如今她做出一個可能危及我們家庭的決定,她可能永遠不會回來。但另方面,我也明白,如果她無法自由做決定,即使烏克蘭贏了這場戰爭,她也永遠不會快樂。我們都非常重視自由。」
20231117pol001
烏俄戰爭爆發時,艾莉莎的兒子西奧(圖)年僅5歲,每當空襲,西奧會乖乖躲進家中浴缸。(艾莉莎提供)
史提芬回憶,當艾莉莎決定奔赴前線,他決定不隱藏任何事實,以簡單語彙如實告知小西奧:「媽媽決定去前線拍攝,這一如她平日的工作。」5歲兒並未哭鬧,只是有時會偷偷告訴史提芬:想念媽媽、害怕媽媽再也不回來了。
「如果今天我不戰鬥,明天我可能無法拍電影、無法書寫。」艾莉莎清楚前線惡寒、戰況膠著,也明白可能從此與所愛之人天人永隔;她從戰地錄下許多影音,有些發給兒子,有些存在雲端,那是日記,是情書,也可能是母子訣別書。
20231117pol001
俄羅斯去年入侵烏克蘭全境,艾莉莎決定親赴烏東前線,扛起攝影機與槍。圖為她抓緊時間,與在基輔的兒子視訊通話。(艾莉莎提供)
前線網路不穩,她得抓緊時間,趁網路還沒斷,或星鏈(Starlink)尚能運作時,和西奧通話。她還寫了許多信給未來的西奧,「兒子年紀太小,許多事我現在不能對他說,但萬一我死了,當他成為青少年,人生有疑惑,可以閱讀我留下的文字。我寫給兒子的信,並不直接關於戰爭,而是關於愛、關於感受,例如『人們如何理解和感受戰爭』『我們如何與他人交流』。」
她有時寫一大篇,有時只有2、3句,例如:「今晚我睡在戰壕裡。我做了一個關於你的美麗的夢,夢見我們一起游泳、一起看星星。」
艾莉莎在戰區待了4個月,彼時部隊裡只有3名女性,其中2人是醫務兵,她是唯一女性步兵,「女生通常不會加入步兵,因為必須帶槍跑步,有時還得在泥裡打滾。我加入步兵,是因完全信任巴茲。只要有他,我願意加入步兵、甚至砲兵。」
在此之前,艾莉莎沒受過軍事訓練,為了戰鬥,她自願學習射擊。她分析:「如果妳沒有特殊疾病、心臟沒問題、擁有良好身體形態,那就足堪去戰鬥。我當時已在前線,不需每天扛槍跑20公里,當然,若有反攻行動,任務可能非常繁重,2天後,你會感覺槍枝變得非常重…」她坦言,女性體能有先天限制,「軍隊不會要求女生攜帶迫擊砲,因為實在太重了。」

悼已逝同袍 續透過電影發聲

「部隊生命取決於指揮官。巴茲是我認識最勇敢、經驗最豐富的指揮官之一,他關心士兵,像所有士兵的爸爸,有時我們又會互相開玩笑。有次猛烈砲擊,大家躲起來,他卻待在外頭。後來他說,希望我完成我的電影,不想讓我死在戰壕裡。」巴茲勸她暫時離開前線,她放下槍,重拾紀錄片工作,數月後,前線傳回巴茲死訊。「我本該要在巴茲的部隊戰鬥的…」巴茲戰死時年僅52歲,如果留在他的部隊,艾莉莎也許已經死了。
20231117pol001
艾莉莎(中)在部隊的戰友非死即傷。圖右是她熟識多年的指揮官巴茲,圖左為遭炸重傷的部隊副官。(艾莉莎提供)
截稿前,艾莉莎夫婦正在荷蘭出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IDFA),我們約好視訊聊近況,艾莉莎說,她父母來訊,前晚基輔又遭空襲,導彈落在家附近,西奧彷彿已訓練有素,乖乖爬進浴缸。只是提及巴茲,向來淡定的艾莉莎忽然哇地哭了,視訊那端,她把頭埋進雙手:「我拖了好久,就是不敢去看他…」
「我總覺得,如果見到他的墳墓,那一刻,就真的確定他已經離開了…」死訊已傳來幾個月了,但艾莉莎似乎還沒完全接受。直到今年8月,她才鼓起勇氣去見巴茲,「他是個無所畏懼的指揮官。但也許,他就是太無所畏懼了…」
20231117pol001
2023年台灣國際人權影展開幕片是艾莉莎執導的《戰火邊緣的青春》,紀錄片未直接呈現烏俄戰事衝突,而是聚焦青少年成長。(佳映娛樂提供)
她傳來照片,「這是巴茲的墳墓。」只見墳前長出大朵玫瑰,墳頭被人放了一隻泰迪熊,大面烏克蘭國旗飄揚。遺照裡巴茲身著迷彩服,直視鏡頭微笑。去看巴茲時,她特地帶上一紙《戰火邊緣的青春》在奧德薩國際電影節獲頒最佳人權類紀錄片的獎狀,她忍不住想,巴茲若還在世,一定邀他來看電影,巴茲可能會吐槽:「傻孩子,比起拿槍,妳還是更擅長拍電影啦。」
更新時間|2023.11.20 13:28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