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7.11.24 10:30 臺北時間

【盧郁佳書評】難道這次我抱緊你未必落空──《渺小一生》

【盧郁佳書評】難道這次我抱緊你未必落空──《渺小一生》
在別人看來,普通人的一生都很渺小。但是這樣渺小的一生,聚焦去看,卻龐大、戲劇、浪漫至極。同樣一個人,若你說他「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10個字就能結案,超有效率。但《渺小一生》為可憐可恨之人申辯,卻非用到932頁不可。值得嗎?值得。

盧郁佳書評〈難道這次我抱緊你未必落空──《渺小一生》〉全文朗讀

《渺小一生》上、下冊,柳原漢雅著,大塊出版。
與柳原漢雅的小說《渺小一生》相處的陰冷下午,我走投無路,從超市的蛋糕、布丁層架間仰頭張望,苦苦尋覓有什麼能解救我的情緒崩盤。在接下來的深夜,又面色凝重跑了一趟超市,繼續補貨塞滿冰箱,我從沒這麼頻繁回防。故事情節緊湊,逼我追看,唯一能讓我從書中抽身的就是採買食物,我需要用吃建造起一道屏障,阻止這個故事繼續傷害我。但卻無法阻止情節像一道道斧頭落下,終究劈開我的藏身之所。
為什麼他隱密地持續自殘,他的種族,宗教,身世,童年,全都是個謎
主角是個神祕的完美青年,總躲在角落暗處,卻難掩熠熠生光。他聰慧、體貼、優雅低調、曠世俊美還不夠,還是個可望當上大法官的法界菁英。他和3個大學朋友親密無間,教授珍視這個天才,視他如子,主治醫師把他當成難纏的小惡魔疼愛,然而周圍關心他的人都困惑,為什麼他隱密地持續自殘,他的種族,宗教,身世,童年,全都是個謎。他拒絕透露別人眼中最簡單不過的背景資訊:父母職業、老家在哪裡,究竟他怎麼會成了瘸子,他的秘密是什麼。他閃躲,誤導,轉移話題,像蚌一樣閉口不言。愛他的人都被他的頑抗逼瘋,他也被愛他的人暴力撬殼給逼瘋。雙方形成一場莎樂美七重紗般誘惑的脫衣舞:隨著親密關係逐漸加深,別人糾纏,強脫,撕開;主角抵抗,失守,半推半就,狼狽遮掩。每卸下一重紗衣,就袒露更多舊傷疤。每穿回一重紗衣,就割出更深的新傷口。
本書的傑出,在於纖毫畢現創傷在寄生蟲學上的特質。這是早年創傷在成年後反覆重演的賦格,陰森,絕望,蒼涼,澎湃展開,一發不可收拾。在短暫的溫暖、寧靜、甜美撫慰後,宿命重返主題。每次糾纏都更深陷網羅,插翅難飛。每次重覆都把讀者嵌進血淋淋的創傷思維:
1,他不相信別人愛他。
他是個絕佳的朋友或同事,但無法更進一步成為家人或戀人。因為,他不相信別人會愛他。他不相信別人愛他。他不相信別人愛過他。
他不准別人愛他,只准許別人愛這個空洞的身分
創傷之人並非永遠單身,他會愛上別人,有時也會得到別人的愛,但,事實就是無法順利進入他的認知。只要逮到空隙,他就會反覆猜疑,像一隻貓抗拒被人抱,撐直了一對前爪把對方當胸推出結界之外。別人愛他,對他而言,沒這回事!絕不可能!他極度渴望但會拼死抵抗。如果抵抗無效,他會聽天由命等待世界恢復正常。在此期間,他會扭曲解釋來矯正現實。醫師眼看主角次次自殘,恨鐵不成鋼,氣急了要告主角傷害自己,主角還酸他:「我沒有家人,又不會有人告你過失致死。」你分明就不愛我,你照顧我只是怕挨告!哈哈這種話就是林黛玉逼死賈寶玉在用的。
2,他不相信別人會無條件愛他。
主角「很好奇,(醫師)安迪會不會覺得他只是一個病毒和疾病的組合:如果把這些病痛拿掉,他成了什麼?如果安迪不必照顧他,還會對他有興趣嗎?」「或者他會發現──就像他常常害怕的──他以為是友情的東西,其實只是出於他們對他的憐憫?」讀者會想起,人們也總在找藉口否認對方有真心:「只有工作上需要才找我」,「她是愛我的錢吧」,「他只是看我長得漂亮帶出去體面」。是的,他不准別人愛他,只准許別人愛這個空洞的身分,嚴加防範,深恐越雷池一步。為什麼?如果越雷池一步會怎樣?因為他知道一旦當真、期望就會落空,暴露出「被愛只是他的幻想」,讓他重傷致死。
這些治癒的時刻,作者寫來和傷害同樣驚心動魄
3,他不相信別人愛他會持續。
主角「擔心兩人之間的親近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因為太過期望,才會在心裡把這份交情膨脹」。他隨時為親密關係倒數計時,「這個月就會結束了,他會告訴自己。然後,到了月底:下個月。他下個月就不會再想理我了。」宛如〈暗湧〉歌詞「害怕悲劇重演 我的命中命中 越美麗的東西我越不可碰」「其實我再去愛惜你又有何用 難道這次我抱緊你未必落空」,不祥的預感,其實是恐懼的化身。下集揭開主角身世,讀者才明白,主角曾有多少天真單純的期望被人狠狠打破過。創傷把他囚禁在過往悲劇中,他只知道活著連生而為人最基本的安全都不可得,他又怎能奢望親密美好永存。
4,他依賴很多無法解釋的強迫行為。
5,因為他有很多秘密的高需求。
6,他只要這麼做就不必向人求助。
他無法求助。首先,他沒想過找人幫忙,理所當然一切只能靠自己解決。如果需要找人幫忙,他覺得別人聽了會很煩。其次,他對於依賴怕得要死,深信這會陷他於控制之下,令他死無全屍,所以他寧願拒絕接受別人幫忙。如果他有不能失去的東西,他一定會親手扔進海裡。如果他有不能失去的人,他一定會離開對方永不回頭。總之,他把不依賴任何人當成生存目標。最後,他相信所有障礙挫折全是他自己的錯,他拒絕去求助,只是為了掩蓋這個恥辱的秘密。
當然,主角也有所成長。這些治癒的時刻,作者寫來和傷害同樣驚心動魄。像是教授注意到,朋友總隨時留心著主角,以十幾種小小的方式照看著他,而主角也注意到朋友這些不著痕跡的關愛。那一刻,教授感覺心中有什麼崩塌了,就像一座蓋太高的沙塔,他意識到有個人會讓你心碎。人們很少用「心碎」形容幸福和確信自己被愛著,但要鬆懈「死都不信」的致命幻覺,這個字必須是心碎。
若你想等待一個人回頭,這本書給你等待的理由
《渺小一生》作者柳原漢雅,《渺小一生》是她的第二本書。(東方IC)
命運對主角的連環打擊可怕至極,有時情節壓迫過度,令人感覺故事失真。有人會辯解,說確實有這種慘事,殘暴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我的觀點是,作者追求的不是寫實,而是告訴讀者,別人看來再小的事,只要它秘密折磨著某個人,就都跟主角的極端遭遇同等嚴重,主觀的痛苦感受是絕對不容置疑。在台灣,人們習慣貶低別人的受苦,不是說「他在裝可憐」,就是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看到別人的不幸,先斷定他是自作自受。或像心理學家阿德勒,看到主角自殘,可能會說他樂在其中,藉此爭取不當的關注,很不可取,得要學著為自己負責。在這樣敵意環伺的傳統下,本書情節極言其苦,實在是為了賦予讀者同理別人的想像力。別人說不出的苦,旁人不需要逼他說出來,可以先相信那是真的受苦,是真的沒辦法說,看不見卻真實存在,讀了這故事你就信了。書名的意思是,在別人看來,普通人的一生都很渺小。但是這樣渺小的一生,聚焦去看,卻龐大、戲劇、浪漫至極。同樣一個人,若你說他「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10個字就能結案,超有效率。但《渺小一生》為可憐可恨之人申辯,卻非用到932頁不可。值得嗎?值得。
主角一直在拒絕別人靠近他,別人一直在等候他願意,所以《渺小一生》也是給等候者的說明書。若你想等待一個人回頭,這本書給你等待的理由。若你想原諒一個人傷害你,這本書給你原諒的契機。可能等到,可能等不到,它只是穩住你等待答案的心情,削弱恐懼和憂慮。所抱持的那種希望,不是瞻望成敗,而是基於對人的信心:你不會因此受傷害,即使受傷,也會痊癒。
相信別人。如果不相信,就不相信,然後回來繼續相信。若這故事有個訊息,是什麼呢?我想它是說,我准許你愛人如己。
本文作者─盧郁佳
曾任《自由時報》主編、台北之音電台主持人、《Premiere首映》雜誌總編輯、《明日報》主編、《蘋果日報》主編、金石堂書店行銷總監,現全職寫作。曾獲《聯合報》等文學獎,著有《帽田雪人》、《愛比死更冷》等書。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