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7.12.05 13:05 臺北時間

【比特幣啟示錄(上)】出身革命、炒熱掏金、走向泡沫 虛擬貨幣的奇幻旅程

比特幣的發行初衷,有部分是為了消除傳統貨幣的弊病。(東方IC )
比特幣的發行初衷,有部分是為了消除傳統貨幣的弊病。(東方IC )
2010年,佛州一名電腦工程師Laszlo Hanyecz用虛擬貨幣匯了一筆錢,請別人幫他訂2盒披薩,送到他家。當時那2片外送披薩,總共花了他一萬比特幣。
這兩片披薩,是歷史上第一筆用虛擬貨幣購買實體商品的交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筆交易還有另一層特殊的對照意義,那就是:當年那兩片披薩的代價,如果用比特幣目前最新的報價換算(1:10000美金),價格已超過1億美金,相當於台幣30億。
比特幣的崛起,稱不上一夕之間,但暴起暴落,幾度瀕臨滅頂又一飛衝天的歪打正著路數,卻讓金融市場和學者專家看得是膽戰心驚。沒有人能料到這個缺乏一國央行背書,又沒有監管單位的新品種「貨幣」,竟能登上國際金融舞台,興風作浪。但從某方面來說,出乎市場意料之外,又是在意料之中,因為比特幣的原始初衷,就是要革傳統貨幣的命。

「無政府」的貨幣

2008年11月1日,一名自稱「中本聰」的男子,在網路加密技術論壇裡貼了一篇有關虛擬貨幣的技術論文,詳細描述如何建置這種透過加密和公共帳冊,確保交易無誤的貨幣架構。隔年,中本聰釋出所有程式碼,同時自己也透過「採礦」的動作,領到第一批出爐的虛擬幣:50比特幣。
90年代出現的「密碼叛客」(cypherpunk)運動,主張以加密技術保護個人隱私,去除政府對於人民的監管控制,以達言論完全自由和制度改革目的。此一中心思想,是虛擬貨幣──又稱加密貨幣──最原始的動機由來,也因此,比特幣的發行最初是帶有無政府主義色彩,以及一絲共產主義「資產共有」理念的。比特幣研發者之一Gavin Andrese曾在2010年買下1萬比特幣,架設「比特幣水龍頭」網站,免費對外大放送。
當年中本聰領取第一批「創世」比特幣時,也順便在伺服器的程式碼中留下了一段話:
「2009.01.03 泰晤士報報導:財政大臣擬釋出銀行業第二批紓困金」
2008年吹起的全球金融風暴,讓世人對既有的金融制度和政府的治理能力信心全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比特幣懷抱著理想,悄悄問世:如果說大銀行大企業可以靠騙局般的金融商品吸金,等市場崩盤再坐等政府印鈔票紓困救市,那麼一般老百姓和小投資人,有甚麼理由,要繼續信任這種「上頭」想印多少就印多少的紙上幻象呢? 還不如把貨幣發行的責任,交給不受任何人操控的「網路」,再透過「加密」確保童叟無欺,或許更公平一些──至少,比特幣的創始者是這麼想的。
資料來源:The Wired, The Atlantic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