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7.09.08 10:30 臺北時間

【黃宗潔書評】我們都活在議題裡──臥斧《FIX》與陳浩基《網內人》

【黃宗潔書評】我們都活在議題裡──臥斧《FIX》與陳浩基《網內人》
《FIX》與《網內人》一方面各自承繼了以推理小說寄託城市歷史記憶與社會關懷的企圖,另方面卻又彷彿不約而同地,透過自身書寫的實踐,回應了當代推理小說時常展現的某種焦慮,亦即關於推理如何「在地化」的問題。

黃宗潔書評〈我們都活在議題裡──臥斧《FIX》與陳浩基《網內人》〉全文朗讀

臥斧談《FIX》成書過程和創作理念

8月份的華文推理書市很熱鬧。台灣作家臥斧推出了以7宗真實案件為基礎改編的《FIX》,香港作家陳浩基則以《網內人》來透過網路霸凌這個主題折射香港現狀。兩部作品一方面各自承繼了以推理小說寄託城市歷史記憶與社會關懷的企圖,另方面卻又彷彿不約而同地,透過自身書寫的實踐,回應了當代推理小說時常展現的某種焦慮,亦即關於推理如何「在地化」的問題。有趣的是,兩部作品採取了相反的路徑,遂成為相映成趣的鏡像,為推理小說的可能性帶來更多想像。
《FIX》(左),臥斧著,衛城出版;《網內人》(右),陳浩基著,皇冠出版。
所謂採取相反的路徑,由作者在讀者踏進小說世界之前所釋放的訊息,已可窺見其中微妙的差異。《FIX》在封底文案上開宗明義告知「本書改編自臺灣近30年來7個著名的社會案件」,如果你看完全書仍不明白那七個著名案件所指為何也別擔心,臥斧在〈後記〉中將一一協助你「對號入座」,說明每個故事背後的原型事件。換言之,在享受與感受推理樂趣的同時(或之後),作者的影子仍在旁殷殷提醒著,莫失莫忘,畢竟,「FIX」本身,就有牢記之意。
《網內人》則反其道而行,故事揭開序幕之前,作者就以一行大字宣布:「本作品純屬虛構,與現實的人物、地點、團體、事件無關。」確實,儘管書中場景細節如此親切生動,街名路標樣樣不缺,簡直讓人想按圖索驥進行一場文學地標尋訪之旅,到小說中位於西環的「來記麵店」,模仿偵探阿涅的口味,來一碗「大蓉加青扣底湯另上,油菜走油。」很遺憾地,陳浩基同樣不忘在〈後記〉中提醒你,歡迎來到港島西環,不過來記麵店只存在於小說的平行宇宙,別白費心力去找尋。
改編讀者熟悉、並在心中已有定論的故事
這不免令人好奇,刻意強調純屬虛構或有本可考,對於小說所開展的關懷與閱讀趣味,會產生什麼樣決定性的差異嗎?事實上,將真實的社會事件融入文學創作中,或翻案、或藉機申述己見、或喚起社會重視、或提示更多思考與觀看的角度,一直是常見的作法。台灣以此取徑的作品雖然為數不多,仍時有令人印象深刻之作,例如平路《黑水》一書,就以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媽媽嘴咖啡店命案」為題材,對社會習於快速貼標籤與去脈絡化的討論方式進行反思。
但是,要改編讀者熟悉、並在心中已有定論的故事,無論真實或虛構,都需要有見解獨到、別具匠心之處,方能扭轉讀者先入為主的想法。如果作者本身對於同情的距離拿捏不夠精準,很容易落入為了翻案,將心中弱勢的角色塑造成處境堪憐的狀況,卻忘了角色心理與故事發展的合理性,使得情節和人物都欠缺說服力。如果作者太過急切,有時也難免說教過度,或是議題本身和小說並不能完全接合,予人勉強套入之感。或因如此,臥斧早期的「結合社會議題」之路線,多半並非直接把社會案件當成作品主軸,而是將小說視為舞台,舞台空間上所發生的事情彼此同步又相連,隨著主角身邊發生街友死亡、都更地區起火、太陽花學運、外籍移工連續謀殺案等事件,主角一方面必須解決核心案件,另方面這些大環境中的真實議題,又如影隨形地交織在主角的日常生活中,不時與其相遇。
臥斧讓社會關懷的企圖成為小說首要任務
例如《抵達夢土通知我》就以太陽花學運的時間點為背景,讓移工來台與學運兩者之間,透過「追尋夢土」產生連結。換言之,推理是框架,議題是精神,其中失憶偵探的設定與社會環境崩解的刻畫,以及不時會讓讀者隱隱聯想到錢德勒、卜洛克、李察德等歐美小說風格的描述方式,因此被形容為「台灣本土的冷硬派偵探小說」。但平心而論,既可視為系列作亦可獨立閱讀的《碎夢大道》《抵達夢土通知我》,議題置入的企圖還是太過明顯,以《抵達夢土》而言,雖然作者希望讀者藉此了解台灣對移工來說作為「夢土」的想像與尋夢的挫折,但小說中移工作為受害者與尋夢者的雙重形象,畢竟仍顯薄弱,讓反思的力道還是停留在呼籲關注的層次。
到了《FIX》,臥斧這次看似選擇直球進擊,讓社會關懷的企圖成為小說首要任務,但他選擇了一個聰明的策略,讓這部原本可能因為「社會介入」的目的更明顯,導致被議題與案件本身束縛的作品,意外地好讀。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書中每篇作品固然都有其原型案件,但臥斧並不執著於彷彿案件重演一般,把所有細節鉅細靡遺地拋出,相反地,裡面某些案件可能需要讀者做些功課,才會重新喚起記憶甚至初次認識這幾宗冤獄事件。因此,臥斧不忘強調「倘若您在讀完全書後有興趣了解這些案子,理應查找實際資料,而非單看小說情節。」
拉開小說情節與真實冤案之間的距離
《十三姨KTV殺人事件》,張娟芬著,行人出版
《FIX》的成功之處,恰也正是因為他拉開了小說情節與真實冤案之間的距離,讓讀者對書中案件由好奇繼而引發關懷的效應,方能於掩卷之後展開。由這個角度觀察,全書最不具備此一效果的故事,反而是開篇以鄭性澤案為原型的〈敲木頭〉。雖然臥斧自陳,這是觸發他寫作本書最關鍵的案件,但也因為鄭案可能是讀者們熟悉度最高的案件,加上之前已有張娟芬《十三姨KTV殺人事件》將鄭案各個層面的疑點與證據抽絲剝繭進行爬梳,單就小說情節的推展而言,〈敲木頭〉當中的槍戰場面分析,實無太多超越讀者想像的設計或安排。
所幸,臥斧增加了一個設定,讓書中彼此獨立的案件產生若有似無的連結,也讓故事多了另一個層次。那就是,他將全書設計成一本「談論如何創作推理小說的小說」。7個故事當中的主角,是因為不同理由踏入推理寫作的創作者,唯一的共通點是,創作的過程中,都有一個神秘的網友「阿鬼」,來信指出小說中的種種矛盾、疑點與思慮不周之處。整部小說的核心懸念,遂由案件本身轉移至揭開「阿鬼」身分的終極謎團,如此一來,各故事人物角色形象塑造較為單薄之處,就因為小說重心的偏移,不致如同《抵達夢土》般因人物刻劃不足形成較明顯的缺憾。
無需對號入座,因為我們早就在座位之中?
另一方面,《FIX》其實也可說是一部「網內人」的故事。阿鬼透過網路與創作者聯繫,他是高明的網路駭客,還是超現實的神秘力量?透過網路建立的連結,既是這些作者內心依賴的「神諭」般的指示,卻又如此令人惶惶不安。陳浩基的《網內人》,則更進一步地把網路如何成為當代生活中,創造一切可能性,卻又具有巨大毀滅力量的某種日常,藉由號稱「純屬虛構」的女學生墜樓事件勾勒出來。
相較於前作藉由一位警探的一生,與香港這座城市的歷史交織在一起的《13‧67》《網內人》的故事格局看似單純許多:主角是一對相依為命的姊妹,妹妹小雯在地鐵上被性騷擾後,因一篇指責她冤枉被告的網路貼文,遭到網民「肉搜」與辱罵,終至跳樓自殺。小雯死後,姐姐阿怡後悔自己忙於生計疏忽妹妹,也想找出讓一切走向失控的元凶,遂委託一位性情古怪的駭客偵探阿涅追查兇手,在過程中,人的慾望與惡意、復仇的意義與代價,也逐漸被挖掘。
乍看之下,這是個本格的敘事框架加上一些日系社會派重視人性呈現的路線,並無具體影射任何單一案件,和前述臥斧旨在明確對應社會議題的作品,就文學技巧與核心關懷兩個面向來看都不盡相同。但反過來說,不就是小說中敘述的情節太過普遍,所以才無需對號入座,因為我們早就在座位之中?小雯與阿怡的故事,是所有網內人都可能發生的故事,那些網路肉搜、辱罵、跟風的正義、輿論的壓力……哪一項不是我們信手捻來都可以找到無數案例?當議題已經普遍到成為日常不可分割的肌理,「純屬虛構」也就彷彿呼應著後現代主義擬象(simulacrum)文化「比真實更真實」的概念。因為,我們都是網內人。
在地就是我們的日常環境,議題就是我們的生活經驗
《13‧67》,陳浩基著,皇冠出版
用這樣的角度來觀察《網內人》,就會發現表面上,本書涉及的「社會背景」無論與《13.67》《FIX》相比,都顯得宛如蜻蜓點水般,似乎不是陳浩基想凸顯的重點所在。然而事實上,書中若干關鍵事件的發生,與整個社會環境或政策的影響環環相扣:阿怡父親因過勞意外致死,遠因是1997年的金融風暴與2003年SARS對經濟造成的衝擊;小雯在地鐵上被人性騷擾,則發生在2014年占領金鐘的抗議行動之時,地鐵乘客暴增讓騷擾犯更加有機可乘;阿怡決心揪出兇手,則肇因於妹妹死後房屋署要求她必須在三個月內搬遷至單人的屋邨,搬離她擁有家人回憶的居所。換言之,看似並未以太多篇幅刻意著墨的「背景」,其實無一不是「議題」。但陳浩基選擇將篇幅與重心放回人物身上,透過更細緻地刻劃角色的立場、想法與情緒,希望每個角色都能讓讀者感受到,「他也生活在2015年香港這城市裡」,如〈後記〉所言,相對於描寫「昔日香港」的《13.67》《網內人》是他對於「今日香港」的回應。
而無論是昔日香港或今日香港,陳浩基其實也以自身的創作實踐,提示了當代推理小說「在地化」的可能途徑。所謂在地化,並非置入幾個當地地名或特產,就叫做「本土風格」;所謂社會關懷,也不見得非要把大量社會事件強行置入作品之中才能召喚關心。相反地,在地就是我們的日常環境,議題就是我們的生活經驗,不容切割,卻也無須刻意為凸顯而凸顯,任何作品只要能夠趨近人的複雜性、生活的複雜性,它就能夠帶來反思的力量。一如臥斧在《FIX》中省略部分案件疑點的寫法,或許反而更能帶領讀者接近真實,進而關注冤案的無所不在。至於後續的,關於刑罰與正義之種種思考,無須作者述說,讀者自能延續追索的旅程。那麼同樣的,無須刻意強調議題,議題的關懷也將自然浮現,因為讀者終將體會,無論是否關心,我們都活在議題裡。

本文作者─黃宗潔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學士、國文學系碩、博士。長期關心動物議題,喜歡讀字甚過寫字的雜食性閱讀動物。著有《生命倫理的建構》、《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