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人物

探照生命的黑洞─「過了這裡,就是河堤。」 安康平宅創作展演

台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過了這裡,就是河堤。」將於7/11晚間7:00於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四段105巷底〈安康社區羽球場〉進行展演。
台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過了這裡,就是河堤。」將於7/11晚間7:00於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四段105巷底〈安康社區羽球場〉進行展演。
獨居老人對死去的丈夫、兒子叫喚哀吟;少年回憶童年不能洗澡,學校遭霸凌,對母親的怨怒與反抗;年輕人身體的疤痕特寫,來自經歷家暴、街頭鬥毆,並帶著經歷社會事的滄桑臉孔說話:「我們不玩命,怎麼會有出頭的一天?」狂妄言語隱含著處在社會底層的腔調,肖像光影與臉頰刺青,襯托出一個人的生活,是如何走在鋼索上。
陳若軒攝影作品:SideNote 04。(陳若軒提供)
位於文山區的「安康平宅」曾是台北市最大規模的平價住宅,居民家庭多為低收入戶,此處過去背負著貧民窟的汙名。2016年興隆社會住宅落成後,隨著台北市社會住宅政策改變,安康平宅開始拆遷,居民也隨之搬遷。
去年5月,「台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藝居-家的進行式」的駐地創作者陳若軒深入該處,以紀實攝影記錄安康平宅居民的搬遷過程,並訪談生命歷程。陳若軒說:「我一直以來都試圖不要把個人價值觀不要放在別人身上,但在拍攝的過程,我感受到自己仍有這種狀況,於是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自省。」也因此,整個創作計畫在擺脫固有價值判斷,試圖真誠映照生命的處境。
陳若軒攝影作品:SideNote 07。(陳若軒提供)
該創作計畫命名為「過了這裡,就是河堤。By This River」,來自於陪同盲者散步的記憶描述。創作期間,陳若軒邀請詩人葉覓覓、劇作家吳俊佑、散文作家劉宜芬共同側寫居民,並與YLWT吳亞林、音樂家王榆鈞、影像剪輯陳若璞、簡子凱、徐志緯與王奐筑等創作者共同合作。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