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娛樂

【影評】《兒子的完美告別》 如何安放悲傷

《兒子的完美告別》描述父母面對愛子病逝後,尋找悲傷的處理方式。「白髮人送黑髮人」其實也可以用一點喜感來包裝。(海鵬提供)
《兒子的完美告別》描述父母面對愛子病逝後,尋找悲傷的處理方式。「白髮人送黑髮人」其實也可以用一點喜感來包裝。(海鵬提供)
以色列電影《兒子的完美告別》劇情僅涵蓋2天時間,卻要藉此表達亙古的難題:如何安放悲傷。
電影海報
片中的第一天,已是為亡者「作七」的最後一日了。很多人應會馬上聯想到台灣的《父後七日》。但《兒子的完美告別》沒打算去拼貼兒子的個性或樣貌,反正無論高矮胖瘦,白髮人都是情何以堪。摒棄了回憶、省略了死別、甚至不提前面6天,堪稱大膽,因為最能煽情的時刻都過去了。影片一開始,甚至會讓人以為是傳統節慶或家族聚會,當你瞭解這是什麼場合後,老爸和一群小孩打乒乓球、殺個片甲不留的氣勢,竟有股真實到荒謬的喜感。
然而儀式結束,不代表悲傷終結。導演等著所有旁人離去後,才要檢視被留下來的父親母親如何度過剩下的時間。所謂「新」的生活,其實殘忍又無意義,行禮如儀比較像麻藥、而非解藥。活下去的人得自找處方:媽媽極度自制地去看墓園、洗牙、甚至提前回學校上課;爸爸則有點失序地回兒子待過的安寧病房,找不到他蓋過的毯子,倒是帶回一包藥用大麻…。
截然不同,其實殊途同歸,他們都在尋找安放悲傷的方式。也許是在看牙時默默留下兩行清淚,或者在別人葬禮上找到自己的救贖,沒有高下對錯,只是方法不同。一個提早陪伴母親面對死亡的小女孩、一個看似魯蛇的壽司外送員,甚至是剛出生的小貓,都可能是他們的天使。但能相濡以沫的,還是只有彼此。
全片沒有捶胸頓足、聲嘶力竭,而以日常勾出難忍,甚至用一點喜感來包覆家庭悲劇。然後讓你感覺到,那個從頭到尾都沒出現過的兒子,是怎麼被滿滿愛著的。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