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娛樂

【影評】《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令人恐懼的真相

片名的「中場」是指美式足球感恩節大賽的中場秀表演,每年吸引全美約四千萬名觀眾收看,但是對於親歷現場的主角大兵比利.林恩而言,卻像在「打仗」。這名驚魂未定的少年,人在心不在,如果現象即意識,如果我們所感知到現場的聲光煙火比利都沒知覺到,比利在哪裡?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主要場景是在美式足球超級盃的球場上。
全片開場是一幕局部屏蔽、粗糙的畫面,原來是電視新聞捕捉到比利.林恩的英雄一瞥。緊接著「每秒120格、數位4K、3D」畫面映入眼簾,剛睡醒的比利只著內衣從床上接起手機,新技術格外「寫實」地呈現出他的不特別與平凡。比過往每秒多五倍格數的畫面原來如此,觀眾將看到前所未見、清晰猶勝高畫質電視的電影畫面,當B班弟兄在飯店門口集合時,一時錯覺自己並非坐在銀幕前,而是置身在拍片現場,目睹一場戲的「排演」。
訝異不止於此。當觀眾被領進眼前如溜冰場般開放透亮的3D空間,被賦予前所未見的觀賞權,開始急忙掃獵極目所至的細節時,李安突然以中景鏡頭的比利當輪廓参數,拋出一顆溶鏡(dissolve and fade),以往我們會在布列松、雷奈電影中看見的溶鏡,串聯兩個時空,把比利從加長禮車送到家門口。這種分鏡(decoupage)與好萊塢的古典剪接和分鏡(narration)不同,就像新浪潮「跳接」,反而容易讓觀眾出戲。顯然地,為了貫徹體育場和戰場之間的穿梭,其後李安全片多次使用,變成風格,甚至煙花、火箭砲都能當作媒介,讓觀眾出入在現實空間和比利的心理空間中,直到最後的悍馬車。
高幀率的寫實與這種訴求美學形式的分鏡剪接,背道而馳。當李安運用精密的分鏡設計,將電影濃縮在比利的一日經歷,一面運用突破性規格拍攝B班弟兄前赴中場秀表演的過程,一面不斷以分鏡形式阻止觀眾過度陷入當下敍事時,一切昭然若揭:與其敘述中場秀如何發展,李安更聚焦在比利的個人感知和精神狀態。透過這個非線性的敘事結構,觀眾將從比利在電視新聞上的剪影,進入他的視線,隨後進入他的回憶,他的「主觀意識」。
在伊拉克戰場上成為英雄的那一天,其實是比利.林恩(右二)「這輩子最慘那一天」。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