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娛樂

《沈默》的十面解讀

連恩尼遜飾演的費雷拉神父,歷史上確有其人。(CatchPlay提供)
連恩尼遜飾演的費雷拉神父,歷史上確有其人。(CatchPlay提供)
《沈默》裡一段17世紀日本的天主教禁教歷史,創作者援引史實,重新改造,提出信仰中質疑與持守之間的掙扎,經久不變。《沈默》傳教士的故事,半世紀以來無論東西都引發迴響,不再沈默。從遠藤周作的小說到馬丁史柯西的電影,如東西對望,相互激盪,靜水流深之下,且從十面解讀。

一、文學家遠藤周作與小說《沈默》

德川幕府禁教時代,日本官方想出以踩踏神像辨別是否為基督徒的「踏繪」儀式。身為天主教徒的遠藤周作早年曾在長崎見過留有黑色趾痕的聖像,久久縈繞心中。1960年、37歲的他因結核病復發,住院一年多,肺部動過3次手術,病中留有踏痕的聖像逐漸成形。出院後,遠藤開始研究相關歷史,並於1965年元月著手寫小說《沈默》,隔年3月出版。
遠藤周作小說《沈默》為遭天主教主流歷史忽略的棄教者發聲。(摘自網路)
《沈默》描述1640年兩位葡萄牙教士由澳門前往日本尋找因禁教而失聯的恩師,書名「沈默」有兩大意涵,一是探索「神的沈默」、一是反抗「歷史的沈默」。前者以教徒遭遇的慘酷情境層層進逼,渴求神的回應。後者更從邊緣角度提供新觀點,為遭天主教主流歷史忽略消音的棄教者發聲,以寬容與愛,理解他們的痛苦掙扎。

二、導演馬丁史柯西斯與電影《沈默》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