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娛樂

【影評】《敦克爾克大行動》 超越戰爭的普世價值

英國導演克利斯多福諾蘭(左)執導《敦克爾克大行動》,聚集英國最強男星,肯尼斯布萊納在片中飾演海軍將領。
英國導演克利斯多福諾蘭(左)執導《敦克爾克大行動》,聚集英國最強男星,肯尼斯布萊納在片中飾演海軍將領。
戰爭片是一種陽剛的電影類型。古典主流戰爭片歌頌戰爭英雄,讚美軍人的智勇雙全,有時摻雜些動作,愛情,懸疑…讓戰爭電影歷久不衰,就像湯姆漢克斯在《西雅圖夜未眠》中說他看戰爭片《決死突擊隊》(Dirty Dozen)看得痛哭流涕。近代的戰爭電影,漸漸不再歌頌軍人的神勇,而把焦點放在戰爭的思考以及歷史的反省,「反戰」的成分反倒居多,例如近期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根本就是在質疑戰爭。英國導演克利斯多福諾蘭的歷史戰爭片《敦克爾克大行動》或許介於二者之間,它絕對是讚美戰爭中為生命奮鬥的人,但是看完《敦克爾克大行動》後,第一個感覺卻是:拜託可不可以不要再有戰爭了。
二戰初期,英法聯軍被納粹包抄,受困在法國的敦克爾克海灘。眼看著納粹裝甲大軍步步逼進,為了保住寶貴的軍力,這40萬軍人必須快速跨海撤離到英國。然而在這仿若絕地的海灘,不但物資缺乏,惡劣的地理環境讓船艦難以靠近,而納粹戰機不時地進行轟炸。這是個生死存亡關鍵之地。
2007年的英國電影《贖罪》(Atonement)用了一個驚人的5分鐘長鏡頭來描繪敦克爾克,畫面中的海灘像個熱鬧的市集,頹杞的摩天輪矗立在一旁,海灘上的軍人閒閒沒事做打牌消遣,有人在唱聖歌(為自己安魂),有軍人在殘忍射殺馬匹,因為他們不希望把有用的物資留給敵人(德軍)…
《敦克爾克大行動》中的海灘上,士兵直線排隊行進,砲火從未歇停。
《贖罪》用一種奇幻,瘋狂的超現實視覺來呈現敦克爾克,彷彿那是個沒有明天的最終絕地。而諾蘭的版本卻完全不一樣。電影的開始我們看到一個士兵立在某個空寂的村莊,起起落落的槍炮聲不知從何而來,空中飄著納粹逼降的傳單,他被砲火逼退到一個地方,突然間視覺豁然開朗,一個敦克爾克海灘展開在我們眼前。這海灘的天空是一片灰暗的陰鬱,士兵都直線排隊行進,海面不時飄來浮屍,砲火從未歇停,也是一種孤寂的,封閉的,鬼魅般的超現實。
歷史上的敦克爾克撤退行動或許有複雜的戰略,然而擅長迷宮敘事的諾蘭卻一反常態,用一種極簡的風格來重現這段歷史。前述的納粹逼降傳單,是整部片中唯一眼睛看得到的德軍,然後整部片中的「敵人」簡化成了一個概念。諾蘭以簡潔的三層結構說這故事,第一是海灘上努力脫困的軍隊;第二是天空上飛行的戰鬥機,其任務是驅逐干擾撤退的德軍轟炸機;而第三部分則是英國方面的平民,他們駕著小船跨越英吉利海峽前來解救同胞。三個元素淺顯易懂。或許這行動根本不需要什麼特殊戰略,反正都已經被逼到這死角,除了等死,若可絕地逢生,只能說是奇蹟了。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