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人物

【柯金源番外篇】那些年 由消波塊與堤防打造的「黃金海岸」

1997年堆滿消波塊的高雄彌陀海灘。(柯金源提供)
1997年堆滿消波塊的高雄彌陀海灘。(柯金源提供)
不知何時起,台灣的天然海岸越來越少見了,消波塊、堤防取代沙灘、礁石,蔓延全台,據營建署統計,目前全台已有近6成的海岸線是人工海岸,長年遭嚴重侵蝕的西部地區,比例尤高。
人工海岸快速增加的原因很多、也複雜,例如大自然因素造成海岸被侵蝕,只好堆放消波塊或進行各種防護工程,不過,生態紀錄片導演柯金源說,不當的開發也是原因,例如港口、濱海工業區、人工遊憩區等都會導致自然海岸人工化。而這些人工建築物一旦破壞了海岸的生態平衡,可能讓周遭地區侵蝕狀況更加惡化,結果往往是堤防必須越築越高,消波塊必須越堆越多。
柯金源在《我們的島-台灣30年環境變遷全紀錄》一書中就提到,全台的離岸堤有263座,每座造價3、4,000萬元,算一算總花費可能將近百億元。至於消波塊,若以一塊20頓重的消波塊估算,從模具、製造到投放成本,一個消波塊約要花費3萬元,以高雄蚵仔寮海岸為例,近50年來花費在海岸的建設及保固經費,估計超過9億元,簡直是「黃金海岸」。
柯金源並在書中寫到,有些漁港或遊憩區明顯失敗無用,地方政府卻仍一而再再而三花錢改建,試圖挽救,宛如「永續工程」蓋個沒完。
他又說,不管濱海工業區、漁港、遊憩區、堤防、消波塊…,都是工程利益,這些工程往往由地方政治人物承包,再用來鞏固樁腳,「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小型工程一再衍生。」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