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人物

【粉絲成長記番外篇】 華僑父母的認同卻是外省人 她認為比起政治立場家人更重要

傅榆的父母都是華僑族群認同卻是外省人,她認為儘管政治價值觀很重要,但家人更重要。
傅榆的父母都是華僑族群認同卻是外省人,她認為儘管政治價值觀很重要,但家人更重要。
傅榆的父母都是華僑,嚴格來說,她是華僑第二代,但父母的族群認同卻是外省人,「我原本以為自己跟外省人比較像,但我們沒有外省人家庭的群體感,沒有住眷村,沒有共同歷史背景。」
「我們家喜歡吃印尼菜,但離開家庭就找不到共鳴,同儕間也找不到能聊共同記憶的群體,我就很疑惑,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也有自己的認同,但我們什麼都不是。」
她一連拍了7部與政治相關的紀錄片,探索自己的認同。「本來大家說台灣人或愛台灣時,我有種疏離感,因為我好像不被這群體接受,但拍片過程中,我不再覺得自己在這群體外面了。現在我說我是台灣人,是真的希望這塊土地好,我的國家好,說這話時我不再感到尷尬與疏離。」
但是解開心中困惑,也開啟原生家庭的矛盾。「我越熱衷政治,他們就越不安,後來在家都跟爸媽吵政黨立場。我媽不甘示弱,會在家裡故意激我;我爸跟我媽價值觀類似,但他是溫柔的人,大部分都順著我們,不會想要說服你,壓迫你。父母的角色一個比較激動、堅持立場,一個比較溫柔隨和、open,我的骨子裡就有這兩種面向在衝突。」
她繼續談政治立場強硬的媽媽,「我媽的臉書粉絲比我還多,有5000人,她的價值觀很多人有共鳴,看了很爽。但我跟我媽矛盾很深,我們價值觀相反,辯論也沒用,雖然我可以理解她,但我們無法說服彼此。」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