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人物

【鏡相人間】革命的女人 艾琳達與曾心儀回看美麗島

位於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的人權紀念碑,列有7628位政治受難者姓名,依入獄服刑的年分排列。曾心儀(右)與艾琳達(左)在1979年的碑牌上,分別找到自己的本名「曾台生」,以及前夫「施明德」的名字。
位於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的人權紀念碑,列有7628位政治受難者姓名,依入獄服刑的年分排列。曾心儀(右)與艾琳達(左)在1979年的碑牌上,分別找到自己的本名「曾台生」,以及前夫「施明德」的名字。
「美麗島事件」40週年了,報章媒體熱鬧地紀念這個台灣民主運動的里程碑,然而戒嚴時期的黨外運動,女人總是站在抗爭第一線,歷史卻往往只記得站在後頭的男人。
作家曾心儀和學者艾琳達,在極權統治與父權社會的壓迫下,雙雙跳脫傳統家庭,讓自己捲入歷史的漩渦。社會氛圍越是壓抑,情感流動越是激烈,她們嘗到革命的激情,卻也犧牲了自己的愛情與家庭。
當革命浪潮退去,有人享盡掌聲鎂光燈,有人在暗處舔舐傷痕,選擇這條孤獨而艱難的道路,女人們始終沒有後悔。
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也是「美麗島事件」40週年的日子。這天,71歲的作家曾心儀,在景美人權紀念園區(當年關押、審判美麗島政治犯的警總看守所),仰望高牆上的鐵絲網,天氣是陰,周遭很安靜,她的左眼因用眼過度產生病變而貼著眼罩,眼淚從右眼滑落。70歲的「施明德前妻」艾琳達,拄著拐杖蹣跚走在斑駁水泥地,張望當年囚禁革命同志的空間,沉默無語。
美麗島事件40週年這天,洗盡戒嚴時期的驚懼與哀傷,曾心儀(左)和艾琳達(右)不約而同穿上大花外套赴約。2位革命戰友當年沒能講開的話,在此間談笑釋疑。
那麼多(受難者)家屬需要幫忙,需要展開救援,我不死就可以多做一點事。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