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相人間

  1. 會員專區

    【鏡相人間】凝視頓巴斯 張乾琦的戰地攝影紀實

    過去1年,攝影家張乾琦先後4次進入烏克蘭拍攝,本刊繼去年獨家取得授權,這次將刊載第4次、在烏東頓巴斯地區的影像作品,這裡被視為戰爭決戰點,也是目前兩軍激戰最激烈的地方之一。張乾琦說:「我的工作的荒謬性或許在於,我傾向前往人們不停逃出的地方,一個逆行者。」儘管多次藏身戰壕中,躲過砲彈轟炸,他仍計畫未來將持續前往戰地記錄。有別於聲色激動的媒體即時影像,透過他的觀景窗,我們靜靜地看見戰爭中的殘酷、力量與荒涼。

  2. 會員專區

    【鏡相人間】戰火浮生 烏克蘭居民的戰地心聲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2國軍事實力懸殊,俄羅斯有超過700架戰鬥機,烏克蘭僅37架,國際上不看好烏克蘭能抵禦北方強國的攻擊,但1年過去了,烏克蘭人仍為自己的家園奮戰著。本刊訪問6組烏克蘭戰爭見證者。有情侶開台灣珍奶店,提供飲食和電力,成為小鎮居民的保護傘;有在戰火中堅定情感,在煙硝中舉辦婚禮的志工;也有協助軍方製作土製炸彈,髒話講得越來越流利的台灣女生。國際專家說,烏克蘭是為了西方和平而戰,但故事中的烏克蘭人是為了自己的存亡而戰。戰場是槍砲的交鋒,在陸地、天空上,但戰場也在烏克蘭人的心裡,武器,是西方國家提供的飛彈和坦克,但也是烏克蘭人自身信心、勇氣,和智慧,這是勇敢烏克蘭人們教導這個世界的事。

  3. 人物

    【烏克蘭戰地心聲1】煙硝中的婚禮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2國軍事實力懸殊,俄羅斯有超過700架戰鬥機,烏克蘭僅37架,國際上不看好烏克蘭能抵禦北方強國的攻擊,但1年過去了,烏克蘭人仍為自己的家園奮戰著。本刊訪問6組烏克蘭戰爭見證者。有情侶開台灣珍奶店,提供飲食和電力,成為小鎮居民的保護傘;有在戰火中堅定情感,在煙硝中舉辦婚禮的志工;也有協助軍方製作土製炸彈,髒話講得越來越流利的台灣女生。國際專家說,烏克蘭是為了西方和平而戰,但故事中的烏克蘭人是為了自己的存亡而戰。戰場是槍砲的交鋒,在陸地、天空上,但戰場也在烏克蘭人的心裡,武器,是西方國家提供的飛彈和坦克,但也是烏克蘭人自身信心、勇氣,和智慧,這是勇敢烏克蘭人們教導這個世界的事。

  4. 人物

    【烏克蘭戰地心聲番外篇】熱血工程師為前線醫療募資 他說烏俄開戰最需要這個

    30歲的伊利亞(Illia Kovalchuk)是新創軟體公司的工程師主管。烏俄戰爭爆發後,大量傷患從東、南方的前線送到他的家鄉聶伯羅(Dnipro),他與夥伴亞歷山大(Alexandr Buchkov)創辦MED HELP Dnipro,為救治傷兵募集醫藥與醫療器材。

  5. 人物

    【烏克蘭戰地心聲2】俄羅斯企烘幹

    惠美談到最靠近死亡的時刻,是匕首飛彈在不遠處爆炸,極音速飛彈在烏俄戰爭中被俄羅斯三度使用,其中一次,就被她碰上。台灣人惠美在LINE對我們說,開戰後,她的烏克蘭男友跟朋友們立刻從軍去了,而她在烏克蘭已生活二十幾年,不打算離開,因此加入一個與軍方合作的慈善團體,負責將物資送給前線的災民。訪談時,她人在前往第四大城市第聶伯羅(Dnipro)的貨車上,車上很安靜,偶爾可聽到貨車停靠時的逼逼聲。

  6. 人物

    【烏克蘭戰地心聲3】懷念沒有戰鬥機的天空

    伊利亞(IIIia Kovalchuk)這輩子不會忘記,他在解放區伊久姆(Izium)看到俄軍占領這座城市的景象。他再次意識到,自己多麼不願意接受俄國統治。伊久姆是烏克蘭東部的戰略樞紐。去年3月遭俄軍入侵後,斷水、斷電、無天然氣,半年後才由烏克蘭收復。伊利亞9月底隨醫療救援團抵達,整個城市滿目瘡痍,更令他無法置信的畫面出現在進入醫院地下室後,「我說髒亂,不是泥巴灰塵之類的髒亂,而是,手術台旁邊就是人的排泄穢物,怎麼會有人…你怎麼會?到底為什麼?」伊利亞激動到岔氣。他解釋,轟炸時,大家躲到防空洞或地下庇護所,不得已需要排泄,會想辦法與活動空間區隔,或包裝丟棄,但他入眼所及,食物、手術器具與屎便就近並列,他無法解釋現場的震撼,「他們(俄軍)就像是《魔戒》半獸人,我無法理解。」

  7. 人物

    【烏克蘭戰地心聲4】烏克蘭沒有眼淚

    烏克蘭繪本作家夫妻檔羅馬娜‧洛瑪尼新(Romana Romanyshyn)和安德瑞‧雷西夫(Andriy Lesiv)告訴我們,戰爭結束後,他們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容許自己軟弱,「好好地哭一場。」不能好好哭泣的日子,已經過了近一年。去年二月前,他們已有所準備,因為所有從外界傳來的資訊,都是俄羅斯即將入侵,「那天晚上,我媽打電話給我們,只說了二個字:『來了。』我們瞬間就懂了。」

  8. 人物

    【烏克蘭戰地心聲5】戰火中的珍奶店

    我們現在沒有電,手機、網路沒有信號。」21歲的柯思家(Kostia Kostiantyn)和女友雅娜(Yana Medinska)用帶著北京腔的中文努力傳達著。

  9. 人物

    【烏克蘭戰地心聲6】女兒理解戰爭的方式

    戰爭第二天,俄軍攻進基輔與周邊城鎮。安娜‧沃爾科娃(Anna Volkova)與丈夫、六歲女兒、婆婆,一家人躲到郊區別墅。婆婆幾近瘋狂,在房裡來回踱步,有時尖叫:「你們得做點事情!」開戰後,烏克蘭男人被限制出境,安娜一家決定讓女人與小孩先到鄰國摩爾多瓦避難。「他(丈夫)跟我告別。他認為樓房會被炸毀,他會被炸死,我們將永遠見不到面。」「他說:『我愛妳,趕緊離開,幫著帶(大)孩子。』」安娜用帶著腔調的中文,緩慢仔細地重複當時丈夫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