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事件」40週年了,報章媒體熱鬧地紀念這個台灣民主運動的里程碑,然而戒嚴時期的黨外運動,女人總是站在抗爭第一線,歷史卻往往只記得站在後頭的男人。

作家曾心儀和學者艾琳達,在極權統治與父權社會的壓迫下,雙雙跳脫傳統家庭,讓自己捲入歷史的漩渦。社會氛圍越是壓抑,情感流動越是激烈,她們嘗到革命的激情,卻也犧牲了自己的愛情與家庭。

當革命浪潮退去,有人享盡掌聲鎂光燈,有人在暗處舔舐傷痕,選擇這條孤獨而艱難的道路,女人們始終沒有後悔。

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也是「美麗島事件」40週年的日子。這天,71歲的作家曾心儀,在景美人權紀念園區(當年關押、審判美麗島政治犯的警總看守所),仰望高牆上的鐵絲網,天氣是陰,周遭很安靜,她的左眼因用眼過度產生病變而貼著眼罩,眼淚從右眼滑落。70歲的「施明德前妻」艾琳達,拄著拐杖蹣跚走在斑駁水泥地,張望當年囚禁革命同志的空間,沉默無語。

美麗島事件40週年這天,洗盡戒嚴時期的驚懼與哀傷,曾心儀(左)和艾琳達(右)不約而同穿上大花外套赴約。2位革命戰友當年沒能講開的話,在此間談笑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