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法國凱薩獎大獲全勝的《追兇12夜》對人性與社會結構的探索,遠多過緝兇與案情的渲染,讓人聯想到奉俊昊的《殺人回憶》和大衛芬奇的《索命黃道帶》。

《追兇12夜》

電影講的並非「12個夜晚」的故事,而是發生在「2016年10月12日夜裡」的事。這天,警局裡正在歡送老鳥退休,同時,一個女孩在回家途中遭人潑汽油給活活燒死。新官上任沒有三把火,有的只是折磨和心結。

這個父親口中「聰明伶俐」的被害者,在腳踏兩條船的前男友眼中,卻變成死纏爛打的床伴。然後一個接一個和她有關的男人浮上檯面,警方問話也開始以「你們是否有上床」作為起手式。難道有很多關係(尤其是性關係)是這個女人該被燒死的原因?

我們對這種檢討受害者的文化應不陌生。女性的被害,在很多衛道者眼中往往和道德瑕疵劃上等號。就連部分執法人員也作如是想。而一個正與妻子婚姻觸礁而暴走的警員更激化了膠著案情帶來的壓力。警方偵訊的每個男人都像兇手,卻都有不在場的證明,簡直教人抓狂。然而更怵目驚心的是,他們若無其事一致汙名死者的話語,等同另一場殺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