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娛樂

【影評】《北極上學趣》 殖民文化的威力

何瑞珠
何瑞珠
歐洲也有沒自來水而且不太在乎教育的不毛之地嗎?格陵蘭雖然位於北美洲北極圈,但政治上屬於丹麥自治區,因此學校教的「國語」是丹麥文。《北極上學趣》遠赴格陵蘭的偏遠村落拍攝,全片拍攝期間氣溫都在攝氏零下20度左右,和這種超低溫相較,台灣所謂的寒流應該是個笑話。電影紀錄一位初出茅蘆的丹麥老師和格陵蘭的因紐特原住民小學生「教學相長」的過程。
因紐特原住民小孩長相像蒙古族黃種人,文化上則完全不把學丹麥語當一回事,課堂上,老師講老師的丹麥語,他們逕自用因紐特語互相溝通,學期中學生還會突然失蹤一星期,老師家庭拜訪時,阿嬤只說:「孫子和阿公出去打獵一星期,沒上學有什麼關係,反正念書又不能當飯吃,學會打獵比較重要。」
村民可能不知道抗帝國殖民是啥玩意,由於環境太惡劣,暴風雪頻繁,求生存比念書更迫切,如何造雪橇、訓練狗和獵海豹比學丹麥語更重要,惡劣大自然讓他們完全不在乎歐洲文化;新手老師原本又怒又孤單,他當然無法適應這裡的嚴寒、缺乏基礎設備和村人都不鳥他,但他最終入境隨俗地學會因紐特語和拉雪橇,在《北極上學趣》中求學的不只原住民小孩,也包括這位從丹麥到北極的老師。
因紐特原住民小孩長相像蒙古族黃種人,完全不把學丹麥語當一回事。(佳映提供)
帝國殖民文化並非單向入侵,被殖民者就算沒反抗,因紐特小孩仍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外來的白人,《北極上學趣》除了見證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間的互相影響外,這部「紀錄片」最引人注目的是敘事流暢地猶如劇情片,主角們似乎都對鏡頭習以為常,幾乎沒人看鏡頭或意識到鏡頭的存在,自然到讓我懷疑這應該是「演的」吧?或起碼是根據真實情況再重演一遍?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