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人物

【921地震二十週年回顧】從災後土地上迸出的花朵

九二一地震造成全台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51,711間房屋全倒,53,768間房屋半倒。(龍眼林福利協會提供)
九二一地震造成全台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51,711間房屋全倒,53,768間房屋半倒。(龍眼林福利協會提供)
20年前的9月21日凌晨1:47,台灣發生了規模7.3的921大地震,震央位於中部南投集集。那場世紀末的25秒鐘搖晃,被稱為世紀大地震,全台51,711間房屋全倒,53,768間半倒,2,415人喪生,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近十萬人一夕之間無家可歸。黑暗中焦急尋找電話訊號、向親人報平安,成為那一年的集體記憶。
崩壞後有再造,25秒的大破壞,用20年走一條漫漫長路。災後,內政部營建署將社區總體營造列為主要工作計畫(「社區總體營造」承接1980年代以來的本土文化意識,1993年由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邀請社工、學者商討「921永續家園文化社區再造方案」,隔年成立的「921震災重建基金會」由台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謝志誠教授擔任執行長,協助設置38個聯絡站,成立45個重建工作隊,支持超過280個社區重建,社區報紙、社福照顧等新的力量進駐,協助生活、心靈、到產業等各方面重建,朝向關懷互助的人際關係、永續發展的新環境、多元化的地方產業、深耕農村風貌的生活圈,由下而上地以居民積極參與溝通、提出自己需求並嘗試解決的方式凝聚社區共識。
社區營造分不同區塊,引入不同組織協作。例如1999年地震發生前成立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原是《人間雜誌》記者,並當到社長,1989年與妻子搬到埔里鄉下,沒想到卻遇上改變一生的九二一大地震。他們在地震後進駐南投埔里、草屯、魚池、國姓、中寮等鄉鎮,以最窮困的埔里桃米社區而言,廖嘉展說:「桃米社區有一千兩百多人,房子62%全倒半倒,震後面對的是低迷、絕望的氛圍,社區原本小規模種植麻竹筍,產值很低。震後居民希望有新的產業發展,且是社區在地獨特的資源,不是外來的,要能支持長期發展。透過調查,我們找到關鍵性元素,就是生態,生態要成為產業,就要發展旅遊、生態村。」
村民展開新的學習,從對周圍生態毫無概念,到重新認識社區特有的青蛙。他們一年內培養了9位解說員,建立認證制度,訓練社區內剩餘勞力成為解說員,震後隔一年的2000年開始試營運。災後第二年,開始經營在地風味餐廳、民宿。災民邊做邊學,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也從而認同土地的力量、找到自信。「震後很多人覺得自己一生從此沒用了,從一個沒有用的人,到可以從中賺到錢,是一個很大的鼓勵。解說員一年可以賺二十萬收入,對社區的人來說是很大的數目。地震前,3甲地的竹筍田收入只有15' 16萬。」廖嘉展說。
目前,桃米社區有30位解說員,40家民宿,10餘家餐廳,一年營業額1.5億元。新的生態村產業,不僅注入環保、生態概念,提升環境品質,也讓居民賺到經濟收入。
早期社區營造偏向文史調查、藝文活動、空間保存,而震後社區重建,考慮的是生存現實,如何把地方特有的資源做新詮釋、包裝,並產業化,是地震後能有所改變、突破的關鍵。此外,地震也是一個機會,讓人們重新思考過去數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否對土地造成嚴重傷害,從中反思人與自然、社區、城鄉的關係,產生新的土地倫理。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