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娛樂

【影評】《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 浪漫的招魂儀式

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有多部小說被拍成電影,透過這部紀錄片中觀眾方知,某些經典角色和情節來自她的生活碎片。(目宿媒體提供)
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有多部小說被拍成電影,透過這部紀錄片中觀眾方知,某些經典角色和情節來自她的生活碎片。(目宿媒體提供)
名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小說,因為希區考克《火車怪客》(1951)、溫德斯《美國朋友》(1977)、安東尼明格拉《天才雷普利》(1999)、陶德海恩斯《因為愛你》(2015)而更廣為人知。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穿插引用不少這些電影畫面,對小說和影迷都甚有吸引力,尤其得以獲知某些經典角色和情節竟來自作者的生活碎片時。
除了從小說到電影,這部片更像封邀請函,讓你一窺海史密斯的私密情事。6歲之前,她由外婆撫養。之後與生母同住,卻未能彌補童年缺席的隔閡,戀母情結以斷絕法律關係的激烈結局收場。而身為一名女同性戀者,她的性別、性向與寫作題材、風格,長久以來一直引人遐思,眾說紛紜。她拒絕被以推理、犯罪小說家看待,卻無法否認對冷血罪犯的優雅病態描繪深刻。而先以化名發表《鹽的代價》(《因為愛你》原著)到日後正名所作,也反映作家與時代的矛盾。
看似客觀的旁白、引用其日記的朗誦,像是身分與角度的切換。手寫字跡的運用,更加深真實的幻覺。美國、法國、德國情人現身說法(還有被隱藏的英國人妻),為小說家的多情與寂寞,做了詳盡的見證。
但有些事情確實刻意輕輕帶過。例如小說家晚年種族歧視的言論,或者她大部分小說女性角色的淪於工具性,探討相當有限。
或許正如小說家講的:人生充滿太多該做未做和不該做卻做了的事!這部電影至少帶我們進入她蓋起的碉堡裡,避開了廚餘桶和洗手間,在臥室、書房與花園中,進行浪漫的招魂。看過紀錄片之後,相信會增粉不少。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