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時事

【一國兩制下的港人心聲05】連安洋:我想真正在土地上生活

連安洋在菜園村反高鐵事件中開始思索人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重回舊地,除了避雨亭,昔日的農田村落已成高鐵機房。
連安洋在菜園村反高鐵事件中開始思索人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重回舊地,除了避雨亭,昔日的農田村落已成高鐵機房。
連安洋本來學藝術,曾聲援菜園村拆遷事件,雨傘運動後,投身農夫工作,目前是獨立書店成員。
我種過田。記得有一天在田裡很餓,當場拔下即將收成的玉米來吃,那鮮甜的滋味,對我衝擊好大。原來,人可以透過努力,為自己提供食物。香港很早就城市化了,城市化讓我們對土地沒有歸屬感,我們吃外來進口的菜,在高樓上「離地」居住,從未真正在土地上生活。
雨傘運動後,連安洋決定嘗試回到土地上生活,當了3年的農夫,自己種田收成。(連安洋提供,袁易天攝影)
第一次到菜園村,是八年前政府要建廣深高鐵,菜園村面臨拆遷,我來聲援。我走在村裡的小路,看到路旁有磚砌的屋子,也有鐵皮屋,有人、有田、有狗,他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想留下來。但政府有沒有想過,拆遷後拿走的不只是空間,還有他們所有的生活方式。
後來,高鐵項目預算過關,菜園村還是拆遷了。但我開始想,什麼是土地?什麼是自給自足的生活?雨傘運動是另個覺醒時刻,逼我思考,如何為理想的環境做該做的事?我住在大埔,跟太太討論後,在家附近租了田,開始農夫生活。起初整田,四米高的雜草全都徒手砍,有天整一整,掉下田鼠窩,幾隻田鼠跑來跑去,我很驚奇,就這樣跟蛇啊魚啊鼠啊一起生活了三年。現在,我女兒八歲、兒子二歲,我沒特別教女兒,但她已經認得好多農作物,這讓我挺驕傲的。
以前,香港農糧自給率最高曾超過三○%,現在不到二%,蔬菜多從內地進口。香港忙著發展經濟,農田不再耕作,等著發展商來圈地,直到菜園村跟反新界東北發展計畫,香港人的土地意識才開始覺醒。但,回不去了。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