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人物

【櫃爸爸走出來番外篇】如何跟爸爸出櫃?

「同志父母愛心協會」創辦人郭媽媽(左)曾協助許多同志爸媽處理親子問題。
「同志父母愛心協會」創辦人郭媽媽(左)曾協助許多同志爸媽處理親子問題。
「同志諮詢熱線」於2001年設立華人地區最早專門處理同志親子議題的團體「家庭小組」,其教育推廣部主任許欣瑞指出:「同志出櫃的順序通常會從較不重要的關係開始,例如同學、朋友,再進入較為在乎的原生家庭。家庭中也是會從兄弟姊妹開始,希望藉由同輩的理解來助攻,最後才是向父母出櫃。」
但同志向爸爸或媽媽出櫃的情況有很大不同。「郭媽媽」早年曾在「同志諮詢熱線」服務多年,她認為同志孩子與父母的觀點不同,無法互相代言,因此在2011年成立亞洲第一個同志父母團體,她從同志父母的角度告訴我們:「多數孩子跟媽媽出櫃比較早,但不要誤會爸爸比較難接受同志。爸爸接受的途徑和觀點與媽媽不同,爸爸看重的是社會面,比如求學、求職,在職場上、社會上會不會碰到問題;媽媽關心的是感情、生活面,有沒有人欺負他。」
父母接受孩子出櫃時的反應也有差異,她接著說:「爸爸接受的管道會比較理性,他會問你有沒有數據,有沒有學理依據,有沒有其他資料?因為理性,所以接受的反而比媽媽快。爸爸一旦接受了,通常會指出一條明路,像是有哪些法條,哪些管道可以幫助孩子,甚至反過來安慰媽媽。」
「同志諮詢熱線」推廣教育部主任許欣瑞參加2016年同志大遊行。
許欣瑞也認為,通常媽媽的情緒較外顯、願意示弱,所以前來團體尋求協助的七成以上是媽媽。相反的,「爸爸比較壓抑、不示弱,也不太向外求助,他們不習慣處理自己的心情,都是問題解決導向,一旦得到答案就會離開這個團體;很多時候,因為爸爸的理性,知道自己必須要接受,所以更能撐住這個家庭,讓家庭可以運作下去。」
郭媽媽更進一步指出,既然父母觀點不同,就要用不同的方式跟他們談出櫃:「爸爸是孩子成就的代表,他們不像媽媽照顧你身體,關心你瑣事,而是比較關心孩子的整體發展。爸爸通常話不多,需要時間陪伴,你可以陪他做一些事情,像看電影、看球賽,他就會覺得你這孩子不錯,覺得滿足。而和媽媽相處是需要掏心掏肺、千言萬語的,兩者相處模式不同。」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49
全站看到飽

5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