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百歲老餅林金生香的華麗轉身 新舊滋味一檊揉合

「林金生香」餅鋪把當地特有的農產品麻芛結合老餅,讓老餅華麗轉身,開拓年輕口味的市場。
「林金生香」餅鋪把當地特有的農產品麻芛結合老餅,讓老餅華麗轉身,開拓年輕口味的市場。
夏天來到台中南屯地區,萬和宮的廟簷上的雕龍畫鳳靜靜地嵌在藍色無雲的天際裡,平常日的廟邊老街萬和路偶有汽機車通行,還不算壅擠,不過若是把時光拉回300年前,萬和路在當時是南來北返的主要道路,宮廟周邊及巷路上人來人往,對物資的大量需求,讓這裡成為農具、鐵器、米糧貨物等物品集散中心,也讓南屯發展成台灣馳名的「餅窟」。
在台中南屯「林金生香」餅鋪,就在151年前在車水馬龍的老街萬和路起家,世代賣餅至今傳承已經第五代,一家老餅店橫跨了清朝、民國初年,日據時期到光復後,一塊老餅以麵粉香氣穿越時代,餅身印刻著不同世代及國度的文化軌跡,也為南屯地區的老餅文化留下一片歷史拼圖。
城市作家、行旅節目《浩克慢遊》節目主持人王浩一分析,相較於府城、鹿港是從清朝時候就發展興盛的老城市,因此擁有大量的人口和產業發展,順應發展出多元的老餅文化,台中地區則是到了日本殖民時期,日本人有計劃地發展中部的烘焙產業因而發展成形。
王浩一說:「日治時期,台灣中部地區水質理想,物產豐饒,民眾生活已成小氣候,日本人來了後,在台中成立台灣的第一間麵粉工廠,開設糖廠,鼓勵當地民眾種綠豆,再加上糕餅祭祀和宗教信仰習習相關,因此發展出中部獨特的糕餅文化。」
台灣老餅紀錄著常民生活和民間信仰,是有故事的食物。
「1970、80年代,這條200公尺的老街(萬和路)上至少開了20幾家餅店。」林金生香第四代老闆娘陳富美一邊忙著烤餅,一邊說著老店的風華往事。即使讚嘆當年的餅業的發達蓬勃,陳富美卻很清楚老餅也要順應時代而有新面貌,而她就是一手把老餅和農產麻芛一檊融合的關鍵人物。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