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天天被趕出教室 怎知「分心」竟是他的天賦

【荷蘭藝術家彼得.萊茲伯斯專訪】

文|許越如    攝影|林煒凱    影音|林恒光
彼得.萊茲伯斯在台北的畫廊為新藏家簽名。

荷蘭的視覺藝術家彼得.萊茲伯斯(Peter Riezebos)拿著新畫作侃侃而談,一不小心,聽的人就會像愛麗絲一樣,迷失在他那混沌而鮮豔的色彩線條世界。他畫的荷蘭偉人作品最近被印成國家郵票,彼得除了是畫家,還是位暢銷作者、商業顧問和辯論家,集多種身分於一身。

見到這位2公尺高的荷蘭男人,你會先注意到衣服上殘留的油彩,再來是他手臂上的刺青,圖案是他7歲起最好的朋友--電玩遊戲。37歲出生在荷蘭的萊茲伯斯,現定居於上海,一面完成在華東師範大學的教育博士、一面在亞洲拓展藝術事業。這次他來台灣與新的藏家會面、為畫作簽名,我們隨他到台北市東區的一間畫廊。

採訪結束後,萊茲伯斯一刻也不得閒,忙著用微信群組,向藏家們報告他在台北的採訪行程。十分鐘後才又抬頭,與我分享他接續的行程,未來5個月要到日本、香港、拉斯維加斯密集舉辦個展,其中幾個展覽開展前,畫作就已全數賣光,很多藏家想買還得排隊一年以上。問他為何不多畫一些,等開幕時再賣呢?他解釋每年的創作需限量,對藏家公平,對市場價格也比較好。

他跟普通的藝術家很不一樣,熟悉藝術市場的運作,有企業管理、哲學、心理學和傳播學的學士學位,博學且擅長演說,教導荷蘭的政治人物辯論超過7年。2015年出版的自傳Van Mavo tot Harvard(暫譯:從後段班到哈佛),講述他一波三折的求學歷程,從一位中輟生,後來受邀到哈佛大學參與腦科學研究計畫,這本書迅速在荷蘭狂銷熱賣,連荷蘭教育部長也指定參考。

認識他之前,我幾乎以為藝術家是全世界最自由的行業,但他卻不這麼認為:「我早上8點出門,經過大樓時看著那些上班的人,心想著:哇你們真是太慘了;但其實我就算不坐辦公室,也過著非常有紀律的生活,工時甚至比上班族更長。」很多藝術家曾寫信問萊茲伯斯,如何像他一樣成功?他回答乾脆:「大部分藝術家都說他們不在乎商業,只想專心創作,這是無稽之談!只要你想全職投入藝術創作,就得把畫作帶到畫廊,讓作品變成產品,而你就是那位商人。你需要先認知這一點,才能無後顧之憂地創作。」

萊茲伯斯2015年時在中國被藝術拍賣網站發掘,經常為他舉辦展覽和拍賣。(由Peter Riezebos提供)

萊茲伯斯畫中瘋狂的粗實線條,是他認為賦予作品靈魂的「存在線」;出現在每張畫作的人臉與眼睛,則是他渴望與人們溝通的橋樑;然而這一切在四面純白、規矩整齊的畫廊白盒子空間,卻顯得格格不入,幾乎像是他童年的隱喻。他曾是天天被老師趕出教室、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兒童,學業因此數次中斷,21歲時重度憂鬱,因有嚴重的自殺傾向被父母送進精神病院治療。

整整一年與社會隔絕的生活,卻是讓他更了解自己的轉捩點。醫生診斷他有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等綜合症狀,同時發掘他的高智商和異於常人的聯想力。直到今天他仍認為:「那是我人生最悲傷也最快樂的一年。對當時的我而言,醫院像個安全天堂,是重建自我的階段。」醫生鼓勵他重拾畫筆,找出內在的自己,以及與外在世界對話的方式。

出院之後,他意識到自己渴望改變,想把過去22年虛度的人生補回來:「我感覺精力旺盛,永遠有各種可能性。如果我能連續作畫或讀書16小時,我就放任自己這麼做,不會一定要過一般人工作8小時的生活。」他將生命的情緒與生活經驗轉化成畫作,過去為了逃避現實而躲入的電玩遊戲,如今也變成他用來詮釋懷舊的主題。

當我問他現在是否已完全克服心理疾病?他說這無關克不克服,而是終於能將這些「障礙」,視作過去沒被他自己或教育體系認同的「潛能」。道別之前,不知道萊茲伯斯是否想藉機講給身後的藏家聽:「我最喜歡的讚美是有人跟我說:『你的畫掛在牆上很久了,但今天早上再看一次時,我又看見了一些新的東西。』這是莫大的鼓勵,因為我不想要生命跟我的求學歷程一樣,永遠是被動的。」

更新時間|2018.03.29 14:44 臺北時間

鏡週刊訂閱制上線,讓有價的閱聽成就更多優質文章,並獻上無廣告的閱讀環境,讓您盡情享受15類會員專屬內容,誠摯邀請您 立即加入

更多內容,歡迎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