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8.07.03 06:30 臺北時間

拍出歐洲最佳紀錄片  全靠這招就可以

曾獲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的《夢之地》以廢棄物掩埋場為背景,拍出生命的循環。  (TIDF提供)
曾獲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的《夢之地》以廢棄物掩埋場為背景,拍出生命的循環。 (TIDF提供)
拉脫維亞導演萊拉巴卡尼娜常將攝影者與好的素材比喻為釣魚者與魚,並相信釣魚的人都知道魚在哪裡。她分享有關「釣魚」的工作方法時,常以她曾獲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的《夢之地》(Dream Land)為例,強調拍紀錄片時等待的重要。
《夢之地》以廢棄物掩埋場為背景,許多這類紀錄片都是講依靠此地維生的邊緣人,但萊拉卻是拍生命的循環。「那裡有昆蟲、貓頭鷹、蛇、老鼠等,像動物園一樣,可是我們剛到時,什麼都沒有。」靠著等待觀察與兩年的追蹤,拼湊出這裡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鏈:老鼠吃垃圾、貓吃老鼠、鳥吃貓屍、人類再用槍射鳥...。
《夢之地》的攝影師擅長拍攝鳥類,開始拍攝時看到鳥的精彩畫面,忍不住跟拍,但萊拉卻要求鏡頭不能動,以免顧此失彼、毀掉構圖。「我不會去追我拍攝的對象,這是拍攝風格的規則,我和攝影師後來決定,如果鳥飛走,就等另一隻飛進來。這邊拍不出就換個地方,也許有其他事情發生。」這些堅持,都讓她的紀錄片格外純粹、寫實與珍貴。
熱衷於紀錄片的萊拉,也拍了四部電影。她說,拍紀錄片是等待事情發生,拍電影則是架起設計好的舞台,雖然不同,但聲音、氣氛等元素相通,「兩者都喜歡,當我拍劇情片時會想念紀錄片,反之亦然。」為了拍攝第一部電影《鞋子》(The Shoe),萊拉在1997年成立哈格拉(Hargla)製片公司,和德國、法國片商合作,並且身兼製片。
萊拉表示,提案、籌資等製片工作她都想請別人幫忙,「但我知道如果不自己來、沒人可以做。因為一般製片多半希望在商業上成功,才能賺錢,如此就得拍商業取向的影片,但我對電影藝術更感興趣,所以自己當製片。」她笑說自己的製片公司沒辦公室,「只有電腦和一個帳號,而且只製作我的作品。」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