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8.09.04 10:30 臺北時間

【王道還科普專欄】拒絕長大的孩子

【王道還科普專欄】拒絕長大的孩子
最近幾百年人沒有馴化任何新的物種。斑馬,失敗了。獵豹氣質更高貴優雅,上古史的埃及人、亞述人、近代的印度人都想馴化,無功而返。有些物種人早就能夠利用,可是直到現在仍未馴化,例如大象。

王道還專欄〈拒絕長大的孩子〉全文朗讀

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是18世紀下半葉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人家族,自金融業發跡。家長邁爾(Mayer)有五個兒子,分別在日耳曼地區、英國、義大利、法國創業,結果締造了一個金融帝國。老三內森(Nathan)1798年到英國發展,在拿破崙戰爭期間為英國政府調度資金,嶄露頭角。1811年他在倫敦創立的投資銀行簡直成了歐洲的中央銀行。他們家交接往來的全是王公政要,不在話下。1885年,內森的長孫納提(Natty)成為英國第一位受封世襲爵位的猶太人,也是第一個進入英國上議院的猶太人。
不過早在1870年代,《經濟學人》知名的評論家伯捷特(Walter Bagehot)已經指出,

「大型私人銀行」面臨的挑戰極為艱鉅,因為世襲的大公司必然不可靠。經營那麼大的事業,需要的不只是一般的勤勞、一般的才能。然而我們不能期望他們每個世代都會出現能人。歷史的教訓是:帝王家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大型私人銀行大概也解決不了。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到一年,納提過世。一位擔任過公職的金融家在1901年便預言:羅斯柴爾德家的下一代,不再有好日子了。看來納提對父祖傳下的事業抱殘守缺,無計因應廿世紀的新世界,在行內早就不是祕密。
他的長子華特(Walter, 1868-1937)更糟。華特成年後身高一米九,但是從小身體孱弱、口齒不清,對社交並不熱衷。自童年起他便情有獨鍾,熱愛自然史,大量收集動物、死活不計,特別是蝶、蛾、甲蟲、與鳥。7歲便揚言長大後要建一個博物館。他在德國波昂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都念過書,主修動物學。21歲那年華特輟學進入父親的銀行,他收到的生日禮物是一筆錢、一塊地,讓他蓋博物館,可能意在提醒他:到此為止。無奈事與願違,華特40歲那年,家人發現他在股市有膽無識、賠得慘烈,就不再為難他了。
現生哺乳類有五、六千個物種,人只馴化了幾種
華特倒是勤勞的科學家,發表的論文超過一千篇,描述了五千個先前沒有分類歸屬過的物種。1892年,他開放自己的博物館供大眾參觀。(註:位於倫敦西北50公里處的特陵(Tring))雇用專家研究那些標本、資助海外調查,尤其餘事。1895年,他驅馬駕車在倫敦招搖過市,引人側目,行徑不類銀行家,其實是在展示一個實驗的成果:拉車的是斑馬!
那的確是值得傲人的成果,不過絕不是常態。斑馬從來不曾變成家畜;從小在人工環境裡長大的斑馬,能學會服從指揮,但成年後性情乖僻、桀驁難馴,不可能騎乘。美國動物園的員工,斑馬咬傷的比老虎還多。19世紀末馴化斑馬的熱潮早已冷卻,「馴化」卻成了越來越大的謎:現生哺乳類有五、六千個物種,人只馴化了幾種,除了狗與貓,就是馬牛羊豬,為什麼?更難以理解的是,那些家畜幾千年前就出現了,最近幾百年人沒有馴化任何新的物種。斑馬,失敗了。獵豹氣質更高貴優雅,上古史的埃及人、亞述人、近代的印度人都想馴化,無功而返。有些物種人早就能夠利用,可是直到現在仍未馴化,例如大象。
因為馴化是「人擇」的產物。人擇指人控制生物生殖的能力;人能控制生物的生殖,才能選擇中意的個體送作堆、培育新品種。在野外,每個生物個體憑自身天賦競爭傳種機會,叫做天擇或自然選擇。天也罷、自然也罷,都是自然而然、沒有人為干預的意思。
任何動物的個體都有生命史,也就是發育歷程
過去的學者把「人擇」想像得太簡單了,不免一廂情願。例如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Francis Galton, 1822-1911)推測,人馴化狗的第一步,是把剛生下的狼仔抱回家。狼仔與人相處久了,適應了,就變成狗了。他沒有想到任何動物的個體都有生命史,也就是發育歷程。個體的脾性、行為在發育歷程中逐漸開展、變化。發育、成長的不只是身體結構、生理機能,脾性、行為也會脫胎換骨。一般而言,哺乳類的幼仔看來都很可愛、教人愛憐;長大後不免頭角崢嶸、性情大變。對於接近牠們的人,反應不外攻擊或畏懼,都與壓力荷爾蒙有關。結果人無法控制牠們的生殖。
因此馴化動物的先決條件是動物不怕人,人擇才有運作的空間。正巧60年前,蘇聯的科學家在西伯利亞中部啟動的實驗,證實了這一點。
他們的實驗是用銀狐做的,銀狐是赤狐(Vulpes vulpes)的商業品種。赤狐是分布最廣的狐狸,北半球到處都有。牠們的毛皮有商業價值,因此19世紀末有人在加拿大建立養殖場,培育新品種。俄國人買了那些狐狸,建立自己的養殖場。大革命之後蘇聯政府繼續投入資源,以賺取外匯。主事的科學家想重建人馴化狗的過程;以銀狐做實驗,因為狐狸與家犬的祖先灰狼是近親。而且蘇聯有現成的銀狐養殖場。根據他的觀察,養殖場裡的銀狐絕大多數野性未脫,但有極少數面對接近的人比較鎮定,不驚不懼。因此專挑那些鎮定的個體交配,也許能培育出類似狗的品種。
教人驚訝的是,第六代狐仔的一些個體便展現了類似狗的行為,例如對照顧者搖尾巴、舔照顧者的手,躺在地上腹部大開、讓照顧者抓搔,照顧者一離開便會發出哀鳴。此外,雌性的發情期提前幾天,每胎生下的仔也增加了。
哺乳動物只要不怕人,就可能展露不同的自我
那些行為養殖銀狐的人前所未聞,令他們大開眼界。沒有人預期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能觀察到那麼明顯的結果。更重要的是,狐狸的習性與灰狼不同:狐狸是獨行客,狼成群生活、合作狩獵。因此狐狸表現出與人互動的濃厚興趣,反而令人難以理解。另一方面,整體而言,比較馴良的狐狸品種展現了馴化物種的共同特徵:形態、行為的幼態延續。例如顏面口吻較短、較圓,淘氣、好玩、又好奇,像是拒絕長大的孩子。
銀狐實驗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研究人員的「人擇」判準只有一個:對人友善、不怕人。可是後果卻是多方面的,包括形態、生理、與行為。可見支配氣質、行為的基因機制,牽拖身體其他機能,釐清它們的關聯才能進一步討論行為的演化與功能。
華特·羅斯柴爾德要是讀到銀狐實驗的成果,會不會覺悟自己也是個拒絕長大的孩子?20年前為羅斯柴爾德家立傳的英國學者弗格森(Niall Ferguson)評論道,當年華特並不是孤例,特別是在猶太豪門中。因為華特那個世代享受到空前的教育機會,棄商從學、或從事藝術的人不在少數。華特的弟弟與堂弟都對自然史一往情深,另一位堂弟在劍橋大學對歷史特別傾心。有人說他要是留在劍橋當導師,一定比當銀行家還快樂。
哺乳動物只要不怕人,就可能展露不同的自我;與人相處,還獲得新的學習機會。人進入新鮮的環境,更是開發潛力、脫胎換骨的契機。開學了,踏入校門的步伐不妨輕快些。
王道還(王道還提供)
作者小傳─王道還
台北市出生,從小喜歡閱讀,但是從未想過寫作,因為小學五年級投稿國語日報兩次皆遭退稿。大學三年級起意外接到翻譯稿約,以後寫作亦以翻譯為起點(意思是抄襲)。
在思想上,對於「思考」產生全新的認識,是在高二暑假讀了《西洋哲學史話》(台北:協志工業出版)、《相對論入門》(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兩本書。從高一起就對演化生物學發生興趣,後來以生物人類學為專業可能並非偶然,可是對科學史、科學哲學的興趣從未間斷。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