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7.12.28 06:33 臺北時間

【2017國際回顧】侵門踏戶的創新!矽谷科技龍頭開始領悟到社會責任

【2017國際回顧】侵門踏戶的創新!矽谷科技龍頭開始領悟到社會責任
2017年我們與矽谷的科技巨頭又更接近了一點。這聽來像個笑話,不過我們生活中確實越來越離不開這些大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如今我們幾乎一天24小時都在連線的狀態,「我現在不能上網」反而成了例外的非常態。不過紐約時報的科技專欄作家說,在2017年這些科技巨頭持續壯大的同時,過去這一年也是它們所面臨的重大轉捩點。
2017年是科技業慘澹的一年,2018年還可能更壞。
這是紐約時報科技專欄作家Farhad Manjoo對科技趨勢的年度回顧與展望。聽起來是故做幽默說反話;美國科技龍頭們在過去這一年賺得滿缽滿盆,營收和成長都創歷史紀錄,席捲了更多的財富和用戶。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科技產品持續侵門踏戶,讓我們在生活上與它們越來越難分難捨。
像是亞馬遜在2017年啟用了新服務Amazon Key,透過智慧門鎖和網路監視器即使你的人不在家也可以送貨到府;而蘋果的新手機則讓你靠臉就可以給螢幕開鎖。
不過,Farhad Manjoo認為,這些成功的技術重大突破並非重點,如果我們在五年後或十年後再回頭來看,對這些科技公司而言,他們在2017年面對世界的方式,將是一個重大的轉捩點。
原因何在?因為在2017年,科技巨頭們終於開始不甘不願地承認,他們在offline的實體世界裡,也須負某種程度的責任。

假新聞、#MeToo 數位科技衝擊實體世界

Manjoo在文章中提到,亞馬遜、蘋果、臉書、Alphabet(谷歌母公司)、和微軟,之所以能成為美國最有價值的前五大公司,關鍵在於他們發展數位經濟的科技平台。不管是作業系統、app商店、社群網絡、雲服務、或是運送與後勤的基礎建設,都是依賴平台。這個平台把所有用戶圈養在其中,成為共生共息的生態系。換句話說,除非有人打定主意要做遺世獨立的數位隱士,這些平台在生活中已經是不可逃避。
《紐約時報》指出,五大科技公司的平台,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逃避的存在。(NYTimes網站)。
但是,過去幾年來這些科技平台力量不斷擴大的同時,卻很少受到嚴密的監管。而它們也只會拼命鼓吹「連結世界」的巨大好處,不願承認他們的數位系統對真實世界造成的影響。矽谷老闆們打從心底認為,他們只是負責做科技(並因此賺錢)的,人們怎麼使用它是他們的事。
2017年則是重大的分水嶺,這或許和社群媒體假新聞的氾濫有關,和川普陣營涉及的「通俄門」有關,也和#MeToo勇於揭露男性權勢性侵掀起網路風潮有關。像臉書這樣的平台,如今開始承認它們對於影響實體世界要承擔若干的責任。這種說詞和策略的改變,至少說明了臉書已經重新思考它們的立場。

2017 數位平台領悟社會責任之年

在一年之前,大部分的科技業龍頭恐怕未曾意識到在2017年這會成為嚴重的問題。當2016年美國大選結果揭曉之後,臉書執行長祖克伯格被媒體問到關於臉書在川普勝選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他回應的方式還是過去的制式標準答案。
他說如果有人認為「臉書上的假訊息會以任何方式影響到選舉」,他會認為「這種想法太過瘋狂」(a pretty crazy idea)。現在祖克伯格語氣則有不同,顯然對自己當初伶牙俐齒的回答感到歉意。在臉書的年度股東營收報告裡,他把公司的社會使命放在了首要的議題,他說:「為我們的共同體提供保護,遠比讓我們的利潤最大化更加重要。」
其他科技業的老闆也表達過類似的承諾。蘋果執行長庫克曾在媒體訪問中提到,蘋果有道德上的義務,「要為美國社會和經濟上的裂痕療傷止痛」。
當然,這也可以看成是生意人一種行銷的話術。不過,這至少代表了這些公司與世界互動方式有了新轉變。
祖克伯格說,他可以為了改善他的臉書社群而犧牲公司的獲利,如今臉書已經著手調整設法減少假新聞和煽動仇恨分裂的內容散布,推動加強所謂「有意義的」社群聯結。甚至對於臉書會導致使用者上癮的批評,他也承諾要進行廣泛的研究。
有趣的是,堅持責任原則而放棄利益,真的可能做到嗎?創投投資人兼音樂家Roger McNamee說,形容臉書或谷歌面對的問題,就像一九五零年代加工食品業的情況一樣。消費者因為它的便利性而受到吸引,但是它的飲食配方卻對使用者卻有長期的傷害。「這個問題不是靠雇用人手就可以解決,」「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改變演算法,而改變的方式將大大降低它的獲利。」
這正是科技巨頭們如今面對的難題,當他們接受了自己做出來的東西有問題並承諾改善,人們就會期待這些問題真的被解決,即使解決問題的方法要代價昂貴,而且與商業利益相衝突。如果說,2017年是認識問題的開始,2018年將是設法解決這些問題的新挑戰。
參考資料:New York Times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