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9.03.09 13:21 臺北時間

【全文】影壇新導演保母 廖慶松剪出電影縱深

資深影人廖慶松在45年的剪接生涯中肩負起「守門員」崗位,為影片成形把關。
資深影人廖慶松在45年的剪接生涯中肩負起「守門員」崗位,為影片成形把關。
從事剪接工作45年的廖慶松,除了有監製、導演、製片、編劇等多種身分,他的封號也由早年台灣「新電影保母」,轉為近年華語影壇「新導演保母」。面對不同時代的頭銜,他說:「重點是我只想保護、照顧這些電影。」
廖慶松合作過的導演從李行、丁善璽到侯孝賢、楊德昌;由林正盛、易智言到王小帥、萬瑪才旦,無論劇情片或紀錄片,都能裁剪出神髓、融入詩詞的韻味,把影片優點發揮到極致。
「我喜歡剪接,因為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映你的態度、想法,耐心溝通、多了解影片就會有恰如其分的電影。」這是資深剪接師廖慶松在2018年獲頒金馬獎特別貢獻獎時的致詞,45年的剪接生涯,他始終扮演電影守門員的角色,讓影片成形。
廖慶松(右)獲頒金馬獎特別貢獻獎,頒獎人為侯孝賢(左)。

剪進金馬獎 廖慶松

  • 1950年2月20日出生於台北萬華
  • 重要得獎紀錄:
  • 2018年獲第55屆金馬獎特別貢獻獎
  • 2006年獲第10屆國家文藝獎
  • 2002年獲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
  • 11度入圍金馬獎最佳剪輯:
  • 2018年《後來的我們》、 2017年《笨鳥》、2015年《刺客聶隱娘》、2005年《最好的時光》、 2002年《美麗時光》、2001年《十七歲的單車》、1995年《好男好女》、1989年《悲情城市》、1985年 《結婚》、1984年《風櫃來的人》、1978年《汪洋中的一條船》
70年代的電影相對通俗,都是說故事,老師傅身教多,一直剪片,你就看他做,很少講理論。
人稱「廖桑」的廖慶松從小愛看電影,1973年他從中影第一期電影技術人員訓練班畢業後,跟著汪晉臣、王其洋與沈業康等前輩當剪接助理,第一部電影是丁善璽執導的軍教片《英烈千秋》。「那時電影相對通俗,都是說故事,老師傅身教多,一直剪片,你就看他做,很少講理論。」老師傅用手拉底片,剪到需要空鏡時就拿起膠卷、張開單臂,「我問師傅為什麼要這樣?他說,這個長度(3呎,48格)就是兩秒鐘,夠了。」
廖慶松進入中影第一部參與的電影是丁善璽執導的軍教片《英烈千秋》。(翻攝自香港影庫)
當時電影空鏡頂多兩秒,廖慶松後來才知道空鏡是有情緒的。到了《悲情城市》,雷聲的空鏡可以長達1、2分鐘,但都是後話了。
進入1980年代,中影公司陸續推出《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等片,帶動台灣新電影風潮,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等新導演的加入,給廖慶松新的刺激。 「我在中影做了6、 7年,忽然發現電影可以更靠近文學、更貼近社會,變成文學、社會學、甚至哲學的概念。」他形容那段時間是自己的「海綿期」,每次剪完電影,就會逛書店買一堆書看,吸收知識、彌補不足。
廖慶松在這批新導演的陪伴下,剪接影片,他們往往從他剪第一格到最後一格都在場,一陪就是半個月、一個月,大家共同成長、一起創作,做技術與內容表現的各種實驗。「事後回想,這段歷史已不可能再出現。為什麼?時代改換、設備改換、每個人觀點也在改換。」儘管後來大家各奔前程,廖慶松卻與侯孝賢合作至今。
1980年代中影公司的《兒子的大玩偶》等片帶動台灣新電影風潮,也給廖慶松新的刺激。(翻攝自roc-taiwan.org)
進入中影幾個月後,廖慶松認識國立藝專(現為台藝大)畢業不久的侯孝賢。雖然侯孝賢不是中影員工,卻因為接案經常出入,逐漸成為廖慶松有如兄長、老師般的合作夥伴。從侯孝賢第一部電影《就是溜溜的她》到《刺客聶隱娘》,除了《童年往事》,全由廖慶松剪接,並從《海上花》起兼任侯孝賢電影的製片。
廖慶松(左起)在台灣新電影時期與吳念真、侯孝賢、萬仁等人彼此激勵,也讓他不停學習成長。(廖慶松提供)
侯孝賢《悲情城市》是廖慶松剪接上的突破,不再執著「敘事邏輯」,改以講究氣韻的「情感邏輯」呈現故事。
侯孝賢《悲情城市》是廖慶松剪接上的一大突破。「原先劇本有200多場戲,但侯孝賢只拍100多場給你。怎麼弄?問侯導,侯導回答得更酷:『我覺得很囉唆,就不想拍。』剪了一、兩個禮拜我突然發現,這樣剪下去,這片子根本看不了,才和侯導討論怎麼面對,後來決定用詩畫的方式,像詩一樣。」廖慶松解釋,侯孝賢的長鏡頭形式,讓觀眾有一種讀詩的抒情感覺,於是他的剪接不再執著講故事的「敘事邏輯」,改為以「情感邏輯」呈現,就像唐詩講究情感氣韻、充滿影像。
侯孝賢《悲情城市》是廖慶松剪接上的一大突破。(翻攝自a-chel.blogspot.com)
除了《悲情城市》,《恐怖份子》也是廖慶松非常難忘的剪接經驗。當時楊德昌《恐怖份子》和侯孝賢《戀戀風塵》要在一個半月內剪完,時間有限,侯孝賢原想讓廖慶松白天剪《恐怖份子》、晚上剪《戀戀風塵》。可是兩片風格截然不同,沒多久就發現「《戀戀風塵》看起來像《恐怖份子》」,因此決定先剪《恐怖份子》。
廖慶松當年憑著一股熱情和直覺剪接楊德昌電影《恐怖份子》。(翻攝自filmlanguage00.wordpress.com)
廖慶松知道楊德昌會一直磨、動作慢,但後面有《戀戀風塵》等著,所以他一碰到楊德昌就說要這樣剪、那樣剪,讓對方來不及反應、只能接受。《恐怖份子》剪好後,侯導來看,「當片尾字幕升起,侯導轉過頭來,眼珠發亮,好像『我的朋友楊德昌怎麼拍這麼棒的電影』。」廖慶松坦言,當時一股文青的熱情,想快點幫人解決,沒多溝通,也顧不得楊德昌很不開心,後來才覺得自己有點過分,但這種憑直覺一鼓作氣的剪接,現在看來仍每個點都對。
電腦數位剪接出現,讓廖慶松有如找到「倚天劍」「屠龍刀」,助《十七歲的單車》拿到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
進入21世紀,廖慶松不只為台灣導演易智言、陳芯宜、楊雅喆等人的第一部電影剪接,也參與中國大陸導演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劉杰《馬背上的法庭》等片的剪接。電腦數位剪接出現,讓廖慶松有如找到「倚天劍」「屠龍刀」,6天就重新修剪完成《十七歲的單車》,把原本的商業版變成文藝版,拿到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馬背上的法庭》則在剪接助理協助下,花3個晚上剪完,並入圍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
廖慶松笑說:「大陸導演有點『吃好逗相報』,主動問『廖桑,你幫他看看』。我不會拒絕,別人要求,就去幫忙。」近年在各影展嶄露頭角的中國大陸電影,包括獲金馬獎四項提名的《塔洛》、釜山影展「新潮流獎」的《清水裡的刀子》、入圍盧卡諾影展競賽的《郊區的鳥》,及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八月》等都由他操刀。
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八月》是中國大陸導演張大磊的第一部電影,剪接師則是廖慶松。(前景提供)
與電影為伍將近半世紀,廖慶松把每部片都當成是第一次剪接,並以羅丹透過雕刻解放石頭的靈魂,比喻剪接也是如此。他覺得好的剪接師必須是嚴格的觀眾,才能客觀判斷;但另一方面又要有同理心,把電影當成一個人,「要好好和『他』溝通,『他』才會告訴你『他』是什麼樣子。」
廖慶松(前排右起)曾以萬仁執導、柯一正主演的《超級大國民》入圍金馬獎最佳編劇。(廖慶松提供)
這些年來,廖慶松以剪接指導、大學老師、金馬電影學院學務長等職務大方分享一身功夫。他勉勵有心從事電影的人:「要更努力,態度也很重要。面對成功與失敗,保持平常心。成功不過就是做一件對的事;失敗就是沒做好或忽略某些事,下次不再犯就好。」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