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俞歡

資料顯示狀態

  • 一次無限滾動應顯示 12
  • 目前取得的資料共 24
  • 目前顯示的資料共 12
  • 取得的資料不足以顯示,需另外發request
  • 最終應顯示 12
--

發request狀態

  • 目前已發request 1
  • 最終應發request 8
--

loading狀態

  • 正在發request中:
  • 仍有資料未被取得,開啟無限滾動功能
【我的光電夢1】他在光電板下種玉米 自嘲:「像是在辦家家酒」
人物
【我的光電夢1】他在光電板下種玉米 自嘲:「像是在辦家家酒」
一塊田又種菜、又發電,可為農地帶來新收入,這原本是農電共生的願景,然而部分業者為了蓋光電,改種高溫菇種、蕨類等不需光照的低經濟價值作物,或任良田荒蕪,讓光電一度成為滅農代名詞。
【鏡相人間】我的光電夢 農電共生的重生之路
人物
【鏡相人間】我的光電夢 農電共生的重生之路
一塊田又種菜、又發電,可為農地帶來新收入,這原本是農電共生的願景,然而部分業者為了蓋光電,改種高溫菇種、蕨類等不需光照的低經濟價值作物,或任良田荒蕪,讓光電一度成為滅農代名詞。
【我的光電夢2】農民不反光電 是反對假光電
人物
【我的光電夢2】農民不反光電 是反對假光電
我們走訪中南部農村,經歷農電起落,儘管政府已宣誓加嚴審查,農民仍普遍不信任光電業者。「業者說要跟農民共好,卻只會強調上面(光電)收益多好、獲利率多好,沒在管作物,堅持太陽能板要蓋南北向,把日照都搶走。」一位有機農直言。
【我的光電夢3】他在光電案場種香莢蘭 計畫打入歐洲市場
人物
【我的光電夢3】他在光電案場種香莢蘭 計畫打入歐洲市場
農民與光電商的資訊不對等,也是一大問題。光電蓋好後,需要有饋線將發出來的電接至變電所,每條饋線可承接的容量有限,業者能向台電申請的額度亦有限制。有些光電業者以多個人頭申請占滿饋線額度,再以高價轉賣,或以此要求想做光電的農民必須與自家公司合作蓋案場、才能拿到饋線容量。
【我的光電夢4】他的香莢蘭成功外銷日本 農作物收入有機會達光電3倍以上
人物
【我的光電夢4】他的香莢蘭成功外銷日本 農作物收入有機會達光電3倍以上
在桃園新屋栽種香莢蘭的曾添福,同樣把光電板下的香莢蘭種到成功外銷。今年五十九歲的曾添福,原本是晶圓廠工程師,六年前退休後,因妻子對烘焙有興趣,上了桃園改良場的香莢蘭技轉課程,恰好家裡有地,便嘗試種植。彼時香莢蘭栽培剛起步,種苗尚未發展完全,從栽種到收穫需經四年時間。四年後收成,他卻捧著果莢一陣茫然,「我問太太是要拿去加工?還是賣給誰?我不知道怎麼賣,對我們農民來講,這才是最大的挑戰。」
【我的光電夢5】他積極遊說開放小型農電示範場 希望由農民參與投資經營
人物
【我的光電夢5】他積極遊說開放小型農電示範場 希望由農民參與投資經營
截至2022年,日本有超過3千處結合農業經營的光電案場,總面積約872公頃,其中9成的案場面積不到1公頃。為了讓小農更方便借錢蓋光電,政府也有提供特定銀行擔保,鼓勵以合作社形式集資經營。「日本、德國規劃得非常嚴,光電商無論是要結合農業、還是要獲得地方支持,都必須把利益拿出來共享,不太可能簡單投資然後賺很飽。光電賺很多是一件事,賺到錢以後成果怎樣透過制度跟人治,確保合理開發,是台灣現在最缺的東西。」陳郁屏建議,政府接下來應透過示範案例,嘗試由農民參與、光電商配合的合作模式,搭配試驗種植不同作物,才有機會找出適合台灣的農電共生模式。
【心內話】永遠的總幹事
人物
【心內話】永遠的總幹事
我的車壓死過人。
【一鏡到底】當女二拿起筆 鄧九雲
人物
【一鏡到底】當女二拿起筆 鄧九雲
比起成名趁早,演員鄧九雲在40歲這年,才出版第一本長篇小說,寫一個女演員的故事,一舉拿下台北文學獎年金大獎。鄧九雲在演藝圈出道20年,多數時候在女二的位置上,等待一部真正屬於自己的代表作,卻也因此體會更多演員工作的真實樣貌。
【2024選戰人物】五十天的奇幻之旅 吳欣盈
人物
【2024選戰人物】五十天的奇幻之旅 吳欣盈
吳欣盈出身新光吳家,家族族譜就是一張台灣頂層權貴名單,4年前她投入民眾黨,2022年底遞補不分區立委,今年總統大選又被徵召擔任黨主席柯文哲的副手,開始一場50天的政壇奇幻之旅。對她來說,參選就是陪主席走一遭,就算起點、終點沒有100分,面對大浪打來,就是先上再說。
【全文】可畏的天災 可敬的人 日本能登半島災區紀實
人物
【全文】可畏的天災 可敬的人 日本能登半島災區紀實
截稿前,地震已造成168人死亡,323人失蹤,災情遠比第一時間人們以為的更加慘重。我們在地震隔日抵達小松機場,花了3天才從南端的金澤前進到災情最慘重的輪島與珠洲市。那是來來回回加起來約1,400公里的路程,我們在斷路和裂縫中顛簸前行,兩旁是積雪與土石流崩塌。
【能登半島強震1】護士戴手套清理排泄物 避難所缺水靠簡易廁所維持整潔和尊嚴
人物
【能登半島強震1】護士戴手套清理排泄物 避難所缺水靠簡易廁所維持整潔和尊嚴
截稿前,地震已造成168人死亡,323人失蹤,災情遠比第一時間人們以為的更加慘重。我們在地震隔日抵達小松機場,花了3天才從南端的金澤前進到災情最慘重的輪島與珠洲市。那是來來回回加起來約1,400公里的路程,我們在斷路和裂縫中顛簸前行,兩旁是積雪與土石流崩塌。
【能登半島強震2】日本人從小教育防災意識 每個人知道災難發生後要做什麼
人物
【能登半島強震2】日本人從小教育防災意識 每個人知道災難發生後要做什麼
了解災難可能發生什麼樣的情況,是日本從小就開始的教育。北陸地區台灣朋友會會長李怡慧,在日本小學教英文9年。她觀察,防災意識固然和日本民族文化相關,學校教育也很嚴謹,防災訓練從地震、火災、大雪到可疑人物都有,「反正你想像得到的,他們都定期訓練。」以應對可疑人物的演練來說,老師會鎖門窗,全部學生躲起來,避免被看到。結束後,校長或老師也會以過去案件為例,例如某縣曾有歹徒帶多把刀子,發現學生在教室後,強行闖入,讓孩子確切明白嚴重性。火災訓練也不是行禮如儀,播放廣播,一個指令一個動作而已,師長會帶孩子討論起火點在哪、哪條路線能走、哪條路線不能走、為什麼等等。相關講座,家長也要參加,並建立聯繫通知網,如遇重大事件,「大家不需要問現在該怎麼辦,因為每一區都有聯絡人,每個人馬上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loading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