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2016.12.15 15:59 臺北時間

研究:維他命藥丸不但無法延年益壽 甚至可能有害

研究:維他命藥丸不但無法延年益壽 甚至可能有害
許多人把維他命等抗氧化劑當成仙丹妙藥,每天固定吞服,以為可以延緩老化,阻擋疾病,但幾十年來的研究,卻從來無法證實抗氧化劑能延年益壽;不少臨床實驗甚至顯示,這些營養補充劑對人體其實有害,甚至會提高罹癌機率。
1992年,《時代雜誌》刊登了一篇封面故事〈維他命的實際力量〉。這篇文章主要根據美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的信念,他狂熱鼓吹維他命的神奇效用,文中也把維他命捧上了天,號稱可以治療心血管疾病、白內障甚至癌症。
「更引人興味的是,維他命或許可以延緩老化,」文中指出。 1901年出生的鮑林,從65歲那年起,每天早晨在自己的柳橙汁中加入高劑量的維他命C。他在1970年出版的暢銷書《如何活得更久,感覺更好》(How to Live Longer and Feel Better)中,主張維他命C可以治療尋常感冒和流感;1980年代,愛滋病在美國肆虐時,鮑林還宣稱維他命C對這昔日的絕症也有療效。

生化界巨人狂熱鼓吹維他命

他個人每天消耗18克的維他命C,是建議攝取量的50倍。他自行開發出「正確分子」療法,指的便是高劑量的維他命。他相信,這可以延年益壽。
鮑林固然是生化學界的巨人,對20世紀化學發展做出的貢獻,無人能出其右,但他對維他命的執著,據專門破解醫療迷思的國際公益組織Quackwatch表示,卻完全不值得讚揚。「沒有任何一個負責任的醫療或營養科學家認同這些觀點,」Quackwatch表示。
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攝於1973年。(東方IC)

誰是萊納斯.鮑林?

「鮑林是20是世紀科學界的巨人,他的研究為現代化學奠立了基礎,」倫敦大學學院的生化學家藍恩(Nick Lane)在書中寫道。鮑林30歲就已融合化學和量子力學,提出「價鍵理論」與「電負性」等創新概念;20年後,他對於蛋白質結構的研究,協助華生(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1953年破解DNA的雙螺旋結構;隔年,鮑林則因有關化學鍵(chemical bond)的研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1962年,鮑林再因為極力呼籲停止核試爆,宣揚反戰理念,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是史上唯一在兩個不同領域單獨獲獎的得主。

《時代雜誌》刊出上述文章後,綜合維他命和其他營養補充品銷售一飛沖天,鮑林也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然而,他的學術聲譽卻直線下墜,因為這些年來,包括維他命C和其他營養補充劑,在科學研究中幾乎找不到有益人體健康的佐證。
BBC報導,事實上,鮑林加進柳橙汁的每一瓢補充劑,對他的身體可能是傷害大於幫助,他的狂熱信念不但證明是錯的,甚至可能具有危險性。
鮑林的理論基礎在於,維他命C是一種抗氧化劑。抗氧化劑被認為可以中和一種叫「自由基」的高度活潑分子。1954年,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的Rebeca Gerschman首先指出自由基可能具有危險;1956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哈曼(Denham Harman)再進一步延伸,聲稱自由基可能導致疾病以及老化。
整個20世紀間,科學家以此概念為基礎,開發更多理論,很快便被學界廣泛接受。除了維生素C,一般人熟知的抗氧化維生素還包括維他命E、β-胡蘿蔔素和葉酸。
實驗方法不同,結果卻如出一轍:再多的抗氧化劑也無法阻止老化,更不能中止疾病來襲。
一旦自由基和老化與疾病畫上等號後,立即被視為必須自人體清除的大敵。「希望這個理論能導致成效良好的實驗,朝著延長人類壽命的目標前進,」哈曼在1972年間寫道。
之後數十年,他所期望的實驗試了又試,卻幾乎毫無成果。
1970和1980年代,研究人員在許多白老鼠的飲食中加入各種抗氧化補充品,甚至直接注射到血管中。方法不同,結果卻如出一轍:再多的抗氧化劑也無法阻止老化,更不能中止疾病來襲。
「這些實驗從未能證實抗氧化劑可以延年益壽,」西班牙國立心血管研究中心的安立奎(Antonio Enriquez)說。
圖為光學顯微照片揭示維他命藥丸進入人體後的奇異變化。(東方IC)
抗氧化劑對老鼠無效,人類呢?科學家當然不能把人類受試者像白老鼠這樣關在實驗室裡,一方面控制可能影響結果的所有外在因素,同時一輩子監測這群人的健康狀況。但科學家可以做的,是進行長期的臨床實驗。
前提相當簡單,首先,找一群年紀、位置和生活型態雷同的人;其次,把他們分為兩個小組,其中一半給予抗氧化劑,另一半則給予安慰劑;第三點,為了避免偏見,誰也不知道誰拿到什麼,連提供藥丸的人也被蒙在鼓裡。
從1970年代起,這類遵循藥學研究黃金標準的實驗不勝枚舉,結果,證實不但無助於延年益壽,甚至提高了罹癌的風險。
受試的超過一千名重度癮君子,接連四年服用β-胡蘿蔔素和維他命A後,罹患肺炎的機率提高了28%,死亡的機率也增加了17%
例如,1994年一項實驗追蹤年紀介於50-60歲的29133名芬蘭人,他們全都吸菸,但僅有一部份人給予β-胡蘿蔔素,結果,這群攝取β-胡蘿蔔素的人當中罹患肺炎的機率增加了16%
美國一項實驗也發現類似結果,一群停經後婦女連續十年服用維他命B群中的葉酸,結果,她們罹患乳癌的機率比沒有攝取的婦女高出20%
還有更糟的。一項1996年發表的研究甚至必須提早兩年喊停,因為受試的超過一千名重度癮君子,接連四年服用β-胡蘿蔔素和維他命A後,罹患肺炎的機率提高了28%,死亡的機率也增加了17%

人工合成維他命 弊多於利

研究報告的作者當時寫道:「目前的發現提供了不該攝取β-胡蘿蔔素,以及β-胡蘿蔔素加維他命A的充分理由。」
當然,也有研究顯示,在缺乏健康飲食的情況下,攝取營養補充劑確實有好處,但一般而言,似乎都是弊多於利。
根據2012年一份檢視了27個評估抗氧化劑臨床實驗的報告,當中只有七個實驗顯示抗氧化補充劑具有某些益處,例如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和胰臟癌的風險,其餘17個實驗輕則毫無益處,重則增加了肺癌和乳癌的機率。
「把抗氧化劑當成萬靈丹的想法完全是多此一舉,」西班牙國立心血管研究中心的安立奎說。
鮑林1993年罹患前列腺癌,隔年病逝,他曾說他這些年來攝取的維他命C延緩了前列腺癌發病20年,但這個說法完全沒有經過驗證。
圖為紐約一家維他命專賣店。(東方IC)
至死,鮑林一直篤信維他命C的神奇功效。許多研究卻都指向過多的抗氧化劑和罹癌的關聯性,例如,2007年美國癌症學會發表的研究顯示,服用綜合維他命的男性死於前列腺癌的機率是沒有服用男性的兩倍
抗氧化劑有其黑暗面,自由基也絕非十惡不赦。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自由基對人體健康不可或缺。例如,在人體細胞成長、分裂時,需要自由基來加以調節,如果沒有自由基,細胞將持續成長,並不受控制地分裂,有一個字眼可以形容這個過程:癌症。
面對外來細菌或病毒感染,要啟動免疫系統,殺死病菌,也要靠自由基。因此,用抗氧化劑消除所有自由基,不是個好主意。

最佳飲食建議 一日五蔬果

維生素C對健康生活型態關係重大,這點沒有人會否認,但如果可以選擇健康的飲食,食用人工合成的營養補充劑恐怕不是延年益壽的解答。「只有在真的缺乏某種特定抗氧化劑時,給予抗氧化劑才有其道理,」墨西哥市國歷理工學院的Cleva Villanueva表示。「最好的選擇是從食物中得到抗氧化劑,因為會包含可以互相作用的多種抗氧化劑。」
倫敦大學學院的生化學家藍恩也說,「富含蔬菜水果的飲食顯然對我們有益。」這些益處經常被歸功於抗氧化劑,但這類飲食的好處,也可能來自於促氧化劑(pro-oxidant)和其他化合物的均衡作用,這些化合物扮演的角色,科學界至今未能破解。
在解開自由基與抗氧化劑之間複雜的生化作用數十年後,以及經歷了上萬名自願者,許許多多的臨床實驗後,21世紀科學所能提供的最佳飲食建議,恐怕還是那句老話:「一日五蔬果」。
參考資料:BBC、Quackwatch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2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