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以斌

  1. 財經理財

    「地球暖化是人類公敵!」 避免淪落碳排放牛班童子賢提「能源黃金組合」方案

    20日出席公開場合對漲電價發表評論,並提醒台灣堅持廢核的做法,恐怕讓「台灣碳排比例大增」恐怕台灣未來面對各國課徵高額碳稅會有暈頭轉向窘境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昨天再度喊話,「地球暖化才是人類公敵,核電不是。」他認為政府能力夠,台灣缺電不是問題,但發電的排碳比例太高才是問題。建議政府應該思考保留核一到核三共六個機組,擔任發電的「牛棚救援」角色,搭配風電與光電等綠能,追求2030年不排碳發電達到40%的黃金組合,同時解決碳稅以及新綠電不足的問題。

  2. 財經理財

    直言「電價太便宜」 童子賢更憂心:廢核後果將讓台灣暈頭轉向

    核二廠2號機除役引發缺電質疑,加上台電鉅額虧損,近期調漲電價消息頻傳,讓蔡總統提出10年不漲電價的支票跳票。身為產業界領袖,多年來常表達「台灣電價太便宜」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20日出席公開活動時表示,他更擔心,未來台灣持續廢核,不排碳發電大概剩下10%邊緣,「未來台灣將被課碳稅課到暈頭轉向,據第三方權威機構估算,金額可能高達2000到4000億元。」

  3. 財經理財

    【鴻海法說】預言景氣下半年回溫 劉揚偉看好ChatGPT:鴻海一定受惠

    民營製造業龍頭鴻海,今(15日)舉辦線上法說會,由董事長劉揚偉親自主持。雖然對於今年ICT(資通訊)產業展望中性看待,但劉揚偉仍強調,鴻海還是會盡最大努力維持穩定表現,預期2023年營運展望大致持平。除了繼續強調,2025年電動車相關營收破兆目標不變外,他也對近期爆紅的生成式AI—ChatGPT提出評論,並說:「鴻海一定會受惠」。

  4. 財經理財

    東森跨足實體零售5年挑戰百億元 王令麟:不排除併購擴張

    升息、通膨等黑天鵝來襲,不僅讓電子業慘兮兮,過去受益於疫情的東森集團,去年營收也受影響,15日趁著舉行媒體春酒的機會,集團總裁王令麟也宣示,將朝線上線下整合之路發展,他強調,以後線上不賺錢的生意不做。此外,今年開始也將大舉投入線下實體零售業務,除了剛標下的北車K7地下街外,也取得北榮新大樓美食廣場經營權,5年內線下要拼100億元,未來不排除效法全聯,以併購的方式,擴大線下實體零售版圖。

  5. 財經理財

    台灣福斯集團喜迎8週年 ID電動車登台還要再等等

    在台成立分公司已滿8年的台灣福斯集團,13日由4大品牌福斯、Audi、Skoda與福斯商旅連袂舉行媒體春酒,集團總裁安薩瑞(Rahil Ansari)對今年信心滿滿,除提出雙位數成長目標外,也強調福斯要著重「數位發展、通路網絡及顧客服務」3大面向,並持續導入新車款,滿足客戶需求。至於眾所關注的福斯ID電動車何時登台?則尚無最新消息,車迷們可能要再等等。

  6. 財經理財

    【全文】蘋果加速釋單紅鏈 台廠供應鏈拚海外大擴廠

    2月下旬,蘋果供應鏈發生2件大事:一是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親赴河南廠視察4天,確保今年iPhone產能無虞;二是日媒報導和碩淡出蘋果AR/MR(擴增實境/混合實境)頭戴裝置開發,改由中國立訊接手。本刊調查,受疫情、封城等因素衝擊,蘋果去年第4季業績出現7年來首度下滑,讓執行長庫克決定重整供應鏈,加速紅色供應鏈接手中國產能;同時也要求台商在中國以外的國家擴廠,包括鴻海、和碩、廣達都將在印度、越南與泰國大擴廠。

  7. 財經理財

    去年營運獲利創新高 汽車金融雙雄搶發綠能財

    國內汽車金融雙雄,和泰集團旗下的和潤與裕隆集團旗下的裕融,多年來的多角化布局有成,去年兩強營收獲利皆創歷史新高。其中,和潤去年稅後大賺36.23億元,每股獲利達7.04元。裕融則連續三年雙位數成長,去年大賺超過一個股本,今年兩家公司都鎖定加碼綠能與電動車相關事業,期許再創新高。

  8. 財經理財

    賣太好!中華車急擴產能 英倫MG年銷挑戰1.2萬台

    裕隆集團品牌多角化建功,由中華汽車導入國產的英倫品牌MG,在台上市4個多月來,已經搶下中型休旅車二哥寶座,今(8日)舉辦未來展望與新車發表會上,MG Taiwan董事長,同時也是中華車資深副總的錢經武透露,隨著下半年中華車產能擴大,每月交車數將擴增至1,200台,今年下半年又有主流新車種加持下,全年MG品牌在台銷量將挑戰1.2萬台。

  9. 財經理財

    【蘋鏈大變局】蘋果靠攏紅色供應鏈 蘋概股台廠加速非中國製造

    2月下旬,蘋果供應鏈發生兩件大事,一是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親赴河南廠視察4天,確保今年iPhone產能無虞,二是日媒爆和碩淡出蘋果AR/MR(擴增實境/混合實境)頭戴裝置開發,改由中國立訊接手。本刊調查,受疫情、封城等因素衝擊,蘋果去年第四季業績出現7年來首度下滑,讓執行長庫克決定重整供應鏈,加速紅色供應鏈接手大陸產能;同時也要求台商在大陸以外國家擴廠,包括鴻海、和碩、廣達都將在印度、越南與泰國大擴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