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2016.11.29 16:42 臺北時間

戴著VR眼鏡遊世界:如歷其境的新聞體驗

戴著VR眼鏡遊世界:如歷其境的新聞體驗
谷歌推出了最新的Google Earth VR,為體驗世界帶來新的方法。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如今也是新聞敘事的新工具,目標是讓閱聽者除了說明(telling)、演示(showing)之外、也能透過VR提供的體驗,更加迫近新聞事件的真相。

VR版Google Earth 讓你戴頭盔覽天下

VR版Google Earth極具視覺震撼效果,讓使用者在自家坐著享受飽覽世界風光的體驗。
谷歌繼VR眼鏡DayDream View上市之後,隨即又在上個星期在官方網站上宣佈推出VR版的谷歌地球應用Google Earth VR
根據Google Earth團隊的說法,「我們甚至在自己都不自覺的情況下,意外地開發出了一套終極的VR內容圖書館。」
Google Earth VR宣稱它涵蓋地球196.9百萬平方英里的範圍,如果你無法決定你的虛擬世界之旅要從哪開始,它特別幫你準備了幾個最著名的風景名勝並提供導覽服務,像是亞馬遜流域、紐約曼哈頓下城、大峽谷、和古羅馬遺址。
目前這個應用程式可以在Steam平台免費下載,配合HTV Vive頭戴式設備,預計明年就會應用在Google的DayDream View和其他更多虛擬實境設備上。
使用者在家中戴上VR頭盔

VR敘事:從「文本中心」到「使用者中心」

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應用越來越普遍,頭戴設備已較不像過去讓人頭暈目眩,體驗越來越迫近真實「像是真的」。VR技術的發展也大有商機,尤其是在購物、遊戲色情產業
Google Earth VR與一般VR遊戲有一個很大不同之處,在於它並不需動用陣容龐大的動畫師、使用Unreal Engine 4這類的遊戲引擎搭造場景。Google所依靠的,是來自谷歌全世界最強大地理資訊來源不斷更新的數據庫。

如今,我們永遠位在地圖的中心點,而這是威力非常強大的位置。 Now, we are always in the center of the map, and it’s a very powerful place to be.
過去,地圖是中心,我們透過地圖了解地標和方位。不過如今數位世界中,人成了地圖的中心,地圖會根據我們所在的位置和情境而變換,提供我們需要知道附近的商店、到某地的路線、路程時間、距離和面積的測量。
這種由文本中心(text-centered)到使用者為中心(user-centered)的轉變在VR的世界裡更明顯,戴上VR眼鏡進入數據建構的實境裡,使用者不再是被動的觀看,而是自己主動去探索。
從2015年開始,國外許多新聞媒體也開始測試VR敘事的可能性,目的就是把讀者「放在」現場,讓讀者模擬體驗真實新聞發生的時空情境。

衛報VR「地下世界」 探索倫敦地下水道

衛報為新推出「地下世界」VR互動敘事在社群平台製作的宣傳片。
衛報(The Guardian)的VR團隊與谷歌的DayDream View合作,在未來十八個月內將製作一系列總共六則VR內容。第一則「地下世界」(Underworld)已經在上個星期推出,透過VR設備讓讀者探索倫敦自維多利亞時代以來的下水道系統。
參與衛報製作「地下世界」的The Mill,是一家數位視覺內容公司。倫敦希斯洛機場最近推出耶誕回家廣告就是出自The Mill的作品。
地下世界是由衛報內部的VR團隊和新媒體視覺設計公司The Mill共同製作。觀賞者可以自行探索倫敦已消失的旗艦河(River Fleet)水道系統,通往史密斯菲爾德市場底下的下水道,然後一路到泰晤士河的水門。
衛報在這之前,也曾推出VR互動敘事的成功實驗「6 x 9 VR」,讓觀眾模擬被關在6呎乘9呎狹小的監獄空間,體驗被單獨囚禁的滋味。
衛報首次嘗試的VR360度視頻報導,讓讀者體驗在囚室單獨拘禁的體驗。(取自Youtube)

衛報VR紀錄片:“6 x 9"

“6×9”是衛報的第一個VR敘事的嘗試。觀眾置身於“6×9”英呎的牢房中,體驗每天在其中被囚禁22小時的生活。

拍攝包含許多細節:骯髒白磚牆的裂紋會慢慢變形龜裂、角落偶然出現一瞥鬼魂般的眼神、還有監獄上方飄動的監視者、牆上的塗鴉若隱若現,拼出「幻覺」、「不安」、「妄想狂」、「自我傷害」、「身份消失」等字樣。

為達到作品的真實性,音頻取自PBS紀錄片“Solitary Nation“,來自縈繞獄友心頭的尖叫聲、呻吟聲、子彈聲、腳鏈的哐啷聲。

目前光在美國就有8-10萬人處於單獨監禁,作品試圖讓讀者了解長期獨處會如何影響人的心智。

衛報執行主編Francesca Panetta認為,「地下世界」的題材很適合虛擬實境方式的呈現,因為它完全是和「地點」相關。在下水道裡四處探索找尋出口的通路,VR體驗者一邊用手上的遙控器當手電筒,一邊可以聽到探險家和史地學者的解說導覽。
透過VR這個強大的新聞工具,記者有機會直接把讀者送到事件發生的時空情境,帶給他們新聞「如歷其境」的感受。

「(VR)在非常短的時間裡,讓你可以提供一個非常強烈的體驗,同時傳送大量的資訊。」
衛報與Google DayDream View合作VR的內容,也在社群平台上發表相關的360度全視角視頻。

VR:終極「同理心機器」

新聞機構開發VR的互動敘事,有人認為它可以發揮重要的新聞功能,因為它讓你置身事件現場,「設身處地」體驗事件的時空情境。所以VR工具是有助相互理解、消弭偏見的「終極同理心機器」(the ultimate empathy machine)。
描述巴西貧民窟困境的360度全視野紀錄片「貧民窟之聲」(The Voices of Favela),透過類似谷歌街景(Google StreetView)的VR體驗,讓觀者瞭解貧民窟生活的困境。
當你走在漫步灰塵、街燈五光十彩的巴西街頭,一個女子突然轉身過來對你說:「我叫瑪麗亞,我要養八個孩子,但是我沒有家、沒有食物、衣服、和鞋子。人們老是叫我把孩子送走,我總是不肯。」
你隨著場景一個接一個移動,聽著生活在這裡居民們的想法。
類似虛擬實境的互動敘事案例如今越來越多,它們有個共同的目的,是要激發觀者的同理心。過去新聞透過文字、聲音、影像、或是統計數據讓我們理解新聞事件裡人們的真實生活,而科學家的研究顯示,虛擬實境的體驗是激發這種情緒最有效的方式。

大部分人似乎會記得VR體驗中「身歷其境」(having been there)的感受,這與「聽過某件事」(having heard about something)不大一樣。它不只是虛擬,其實它還會改變人們的觀點。
從「身歷其境」到「感同身受」,VR科技或許可以成為改善世界的工具。當然,我們也不該忘了,虛擬的實境不管如何真實,它還是由各種影音、剪輯、數據所「建構起來的」世界。我們也不該期待對種族、性別懷著刻板印象的人,一戴上頭盔他的偏見就煙消雲散。但是透過沉浸式的擬真體驗,VR新聞或許可幫助讀者理解事件,對他者有更多理解和同情。
參考資料:
‘Google Earth VR’ Launches For Free To Let You Fly Around The World (Upload)
The Guardian is taking audiences into London’s Victorian sewers with new virtual reality experience (Jounalsim.co.uk)
Is Virtual Reality the ultimate empathy machine? (Wired)
Can virtual-reality challenge real-life prejudices?(Tech Radar)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1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