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19.09.19 07:58 臺北時間

【鏡論】重建新公廣媒體集團

公視台語台開播,文化部長鄭麗君與公視董事長陳郁秀於記者會合影。
公視台語台開播,文化部長鄭麗君與公視董事長陳郁秀於記者會合影。
公共電視基金會第6屆董事會的任期即將屆滿,由立法院各黨團推舉的15位審查委員,上週進行第7屆提名審查,結果行政院共提出21位董事候選人,只有7人通過。這個結果,跟過去幾屆如出一轍,都是朝野兩黨冤冤相報造成,在野黨拿政治審查當手段,利用《公共電視法》構築的超高門檻,封殺執政黨提名的人選,往後還要再經過幾輪的折磨,才會完成改組,至於是否因此影響公視正常運作,很少有人寄予關注。
這樣的現象長期受到漠視,多數國人不以為意,顯示公共電視的重要性,沒有獲得認識。早年台灣曾經歷過台視、中視、華視「老三台」聯合壟斷電視市場的時代,其所提供的新聞、影劇、娛樂、資訊等節目,對於文化、教育、政治、社會、國際宣傳等層面,都產生巨大的影響。當時有識之士基於長遠發展的思考,鼓吹成立公共電視,而由黨政軍掌握的「老三台」,直接公共化最為可行。但執政的國民黨私心自用,只同意每年補助9億元另外設置公視,由於能夠運用的資源非常有限,發揮的功能自然不大。
不僅如此,1980年代有線電視開始崛起時,主管的新聞局沒有任何政策,完全放任立委和財團攜手合作,制定一個被商業力量宰制的市場遊戲規則,1993年公布施行的《有線電視法》,竟然容許系統業者採取「獨占加聯合」的經營模式,徹底剝奪消費者的選擇權。在這樣的市場結構下,平台業者大塊吃肉,商業利益泰半由其攫取,參與聯合的頻道商啃骨頭,仍能分享固定收益,內容製造商則只有喝湯,力量越來越微弱;文建會、文化部主管官員即使每年編列再高的預算補助影視發展,頂多只是增加幾部參賽得獎作品,廣電媒體能夠發揮的效益不見彰顯。
觀察世界各國對廣電媒體的定位,由於影響層面太廣,幾乎都視為國家總體戰略的一環,給予最大的重視。除了美國等部分國家以商業電視為主,其他如歐盟、日本、韓國…,更不論社會主義國家如中國、俄羅斯等,政府在廣電經營上都扮演主要角色,只是前者納入周全的監督機制。日本NHK每年營收將近新台幣2000億元,英國BBC接近1500億元,我們的公視每年僅約15億元,完全不能相比。
台灣在陳水扁執政時代,2006年7月曾經將公共化的華視納入,與公視併同成立公共廣播電視集團,初期以經營電視媒體為主,再逐步納入廣播服務,長期向NHK、BBC及韓國的KBS等看齊。但社會不關心,政府也不再有行動,這項計畫過去13年絲毫沒有進展,連公視董事須經審查委員3/4同意的荒謬規定,始終沒有進行修正,致使第七屆董事會何時成立,繼續被朝野政黨拿來作為鬥爭題材;更遑論華視每年虧損3、4億元,只能靠著抵押價值3、400億元的房地產,舉債度日。
最近重建新公廣媒體集團的議題,再度引起民間的廣泛注意,明年元月的總統大選,無論由誰當選,都不能再拖延不予處理。特別是連任機率最高的蔡英文總統,應該把它視為下一任必定要完成的歷史任務,及早預作準備。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1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