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0.01.07 11:00 臺北時間

【王道還科普專欄】侵日月之玄機

【王道還科普專欄】侵日月之玄機
根據雪萊的解說,小說《科學怪人》的主旨是:對待人的方式決定了那人的善惡;人是社會動物,要是將他逐出社會,無異逼他走上狠毒、自私之路。

王道還科普專欄〈侵日月之玄機〉全文朗讀

1818年1月1日星期四,小說《科學怪人》(Frankenstein)問世。這部小說現在已是科幻經典,它誕生的故事也成了傳奇,我們不免以為它當年便是暢銷書。事實不然。因為書太貴了:每部定價0.825鎊,絕大多數人每週工資不到一鎊;作者一次買10部,也要花6鎊。出版商只印了500部。因此一部小說通常印成3冊,方便分享——當年有不少類似「租書店」的讀書俱樂部。
至於稿費,根據合約作者可分得出版利潤的三分之一。所謂利潤,指售書收入扣除製作成本後的餘額:結果瑪莉.雪萊(Mary Shelley, 1797-1851)分到了41鎊,大約相當於今日的3,300鎊。對名不見經傳的少婦瑪莉,那的確是一筆大錢,即使她的先生雪萊(1792-1822),從寫作賺到的錢合計都沒那麼多。
以當年「暢銷書」的記錄衡量,《科學怪人》簡直就船過水無痕:拜倫的長詩〈海盜〉(The Corsair, 1814),出版當天就賣出1萬冊。而40年後的科學經典《物種原始論》,第一版1250冊還未上市便由書商訂購一空。
第一部《科學怪人》舞台劇
現在,小說《科學怪人》的名氣來自它在文學史上的「正典」地位:入列「經典」之林。可是一般讀者對它的印象可能不來自閱讀的口碑,而是其他形式的媒體——例如據以「改編」的舞台劇、漫畫、電影。第一部《科學怪人》舞台劇,1823年7月28日在倫敦首演,一共演出37場。(1825年1月5日在美國紐約市首演。)
進入20世紀後,大眾對於《科學怪人》的印象,主要得自1931年美國好萊塢出品的電影。由英國演員卡洛夫(Boris Karloff, 1887-1969)扮演的「怪物」成了影史經典,後來連漫畫、卡通都難以掙脫他立下的形象窠臼。因此大多數人在閱讀小說《科學怪人》之前就見過卡洛夫的「怪物」形象,對於小說中的「怪物」產生先入為主的成見。
其實小說裡最重要的情節是「怪物」的成長:「怪物」並不是生成的,而是變成的。創造他的是科學家維克托,維克托在他展現了生機之後,就拋棄了他;小說裡最動人的情節,是他變成「怪物」的過程。
拜倫受到傳頌的特質之一便是頭大
更糟的是,卡洛夫主演的《科學怪人》,創造「怪物」的情節也成了經典,與小說大異其趣。小說裡,維克托在大學裡遇見兩位科學老師,華曼是他非常敬仰的一位,因為華曼對傳統科學雖然有一針見血的批評,可是傳統科學的堂皇願景仍然令他嚮往、感動。青春泉、煉金術當然是幻影,可是時間、生命、物質變化的奧祕依舊是研究的動力。維克托研究動物與人的軀體,是想知道「生命之火」是怎麼燃起來的。
電影中,華曼教導的卻是新科學:他用兩個腦子解釋人的智慧與惡行;一個腦子來自偉大的學者,一個腦子來自死刑犯。華曼堅持那兩個腦子在構造上有差異。後來陰差陽錯,維克托把那個死刑犯的腦子裝進了他的創造物,因此他才會成為「怪物」,犯下連續殺人的罪行。換言之,「怪物」所以成了怪物,都怪他的腦子。
研究腦子,判斷人的智慧、性格、以及心理特質,是18世紀末興起的研究路數,最後促成現代神經科學的發展。到了19世紀中葉,收集人的腦子,建立「腦子-心智」科學,成為言之有物的科學計畫。事實上,與雪萊夫婦相熟的名人拜倫,受到傳頌的特質之一便是頭大。拜倫死後,醫師取出了腦子測量,指出重量的確可觀。在歐洲,將死刑犯屍體供醫師解剖是刑罰的一部分,因此醫師見過的人腦以罪犯的居多。科學家更需要有成就的人捐獻腦子,例如貝多芬。
人為什麼是萬物之靈?因為人有超級大腦
1855年,歐洲公認名列史上三大數學家的高斯因心臟病發過世(第一位是阿基米德,第二位是牛頓),哥丁根大學解剖生理學教授瓦格納為他驗屍之後,取出了腦子,保存在實驗室裡。然後瓦格納以高斯為例,說服了一些教授與名人捐贈腦子供研究。1860年,他發表了初步研究報告。
首先,瓦格納做足了功課,找出950份驗屍紀錄,摘取腦子重量的數據。其中由拜倫、居維葉(法國比較解剖學家)奪魁,高斯連前100名都擠不進。他的腦重,只比平均值高出一些而已;哥丁根一名工人的腦子都比他重。那麼腦子表面的溝、迴模式呢?很複雜。但是一般人,無論男女,也可能有同樣的結構。瓦格納不得不結論道:腦子的重量與腦子表面的結構模式,不足以反映心智的高下。
但是瓦格納的結論並沒有澆熄這一科學興趣。19世紀下半葉,歐、美各地都出現了收集人腦的計畫,許多名流紛紛響應。以腦子大小定優劣,仍然是最直觀的信念。人為什麼是萬物之靈?因為人有超級大腦,人的腦子是黑猩猩的3至4倍。出土的古人類化石,要是腦子不比黑猩猩大,就不可能是人的祖先。
列寧的腦重與高斯幾乎相等
1924年1月,列寧過世,蘇共中央早就宣稱列寧是天才,因此驗屍後將他腦子取出,打算請專家以科學方法證明他的確是天才。德國柏林的神經解剖學家沃特(Oskar Vogt, 1870-1959)接下了任務,可是一開始便很棘手,因為列寧的腦子並不怎麼「天才」,只有1,340公克,而男性腦重的平均值是1,325公克。根據俄國的紀錄,俄國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巴夫洛夫是1,517公克,發明週期表的門德列夫1,570公克,更驚人的是小說家屠格涅夫: 2,021公克。(後來的政治異議份子、197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物理學家沙卡洛夫:1,440公克。)好在沃特是研究大腦皮質細胞結構學的專家,終於發現列寧大腦皮質有出眾之處:有一種特別的神經元,數量特別的多——不然真不知如何交差。只不過後來學者發現,那也不是列寧獨有的特徵。
即便如此,列寧的腦重與高斯幾乎相等,也足以含笑九泉了吧。愛因斯坦的信徒就得不到這樣的安慰,他的腦重只有1,230公克。
根據雪萊的解說,小說《科學怪人》的主旨是:對待人的方式決定了那人的善惡;人是社會動物,要是將他逐出社會,無異逼他走上狠毒、自私之路。列寧、愛因斯坦等人的腦子也許可當作證據。
王道還(王道還提供)
作者小傳─王道還
台北市出生,從小喜歡閱讀,但是從未想過寫作,因為小學五年級投稿國語日報兩次皆遭退稿。大學三年級起意外接到翻譯稿約,以後寫作亦以翻譯為起點(意思是抄襲)。在思想上,對於「思考」產生全新的認識,是在高二暑假讀了《西洋哲學史話》(台北:協志工業出版)、《相對論入門》(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兩本書。從高一起就對演化生物學發生興趣,後來以生物人類學為專業可能並非偶然,可是對科學史、科學哲學的興趣從未間斷。
按讚加入《鏡文化》臉書粉絲專頁,關注最新貼文動態!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3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