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20.04.10 06:34 臺北時間

【有罩有保佑3】現代口罩起源清朝 戴上可安定人心與社會

隨著疫情肆虐,口罩也沾染了時尚色彩。(東方IC)
隨著疫情肆虐,口罩也沾染了時尚色彩。(東方IC)
有別於西方世界視口罩為禁忌,在日本,戴口罩則是一般大眾普遍接受的行為。尤其在春天,不少人會因為對花粉過敏,鼻子紅腫而戴上口罩;天冷時,也有民眾戴口罩保暖,日本商店裡甚至常見印有可愛圖案的布口罩,被年輕女性當成時尚配件之一。
但亞洲國家出現人口一罩的常態,真正的分水嶺,應該是17年前的SARS疫情爆發後。在中國廣東2003年傳出疫情,並蔓延至鄰近地區後,口罩成了人人自危下,出門在外基本的衛生配備,即使隨後疫情趨緩,戴口罩的習慣仍然與病毒在人心留下的陰霾一起保存了下來。
美國醫藥人類學家Christos Lynteris在最近刊登於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亞洲人愛戴口罩的現象,不宜單從科學證據,或是防疫的角度來加以批判,而應該先嘗試了解此一現象背後的歷史淵源,和特殊的文化背景。
回溯上個世紀初,滿清末年的中國,其實正是現代防疫口罩的發祥地。1910年代,中國東北地區爆發鼠疫,清朝延請了擁有英國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馬來西亞華人伍連德,來到中國擔任防疫指揮官。伍連德在疫區視察後,立即推翻所有醫生的看法,認定疫情的來源是飛沫傳染,而非老鼠所造成;為了抗疫,他決定改良當時醫生使用的紗布面罩,研發出簡便的防疫口罩,發放給中國醫護人員以及部分的民眾使用。
這些口罩被認為成功防堵了疫情擴大,伍連德的發明,也因此成為清朝對外宣傳中國防疫與醫學成就的一大象徵。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期間,各國紛紛採用口罩做為防疫配備,而此一新興衛生用品也在經過商品化後,逐漸演變為今日市售各類口罩。
學者認為,口罩在中國不僅因為這層歷史因素,受到執政當局的鼓勵和愛用,同時戴口罩也有一種「共體時艱」的社會意涵在內。根據英國社會學家Peter Baehr對於SARS的研究,東亞國家的「口罩文化」,其實是在營造一種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感受,藉由眾人共同參與一個防疫動作,來達到凝聚情感、強化信任、減緩焦慮的作用。
事實上Baehr博士的研究也發現,由於傳染病對日常生活帶來重大衝擊,許多社會固有功能瀕臨瓦解,戴上口罩還能發揮類似儀式般的安撫人心作用,同時確保人際間的往來持續進行。
「民眾戴口罩不只是為了抵禦疾病,也是為了展現一種瘟疫肆虐下,眾人同心,共度難關的集體意志,」Christos Lynteris博士認為。
資料來源:New Yorker, Time, New York Times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