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1.08.06 14:31 臺北時間

假訊息滿天飛 法律及傳播學者直指來源為中國透過群組所為

傳播學者洪貞玲與法律學者沈伯洋進行線上對談,提出對中國資訊戰以及不實資訊的類型及影響的看法。(翻攝畫面)
傳播學者洪貞玲與法律學者沈伯洋進行線上對談,提出對中國資訊戰以及不實資訊的類型及影響的看法。(翻攝畫面)
隨著社群媒體發達,假訊息傳播越來越氾濫,尤其COVID-19爆發以來,許多假訊息引發社會不安,政府雖以強制手段裁罰,但仍無法完全根除。針對相關問題,《解方論壇》6日邀請台北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人權促進會副會長沈伯洋,以及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洪貞玲,以「從不實訊息看台灣的防禦民主」為題,進行線上對談。
對談時間從早上10點進行至11點半,一共1個半小時,除了沈柏洋與洪貞玲從各自的研究發表意見外,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等3人也參與提問。
洪貞玲指出,從民主社會角度來說,人民自己要做主人,需要很多資訊,至於資訊正不正確,則牽涉言論自由等問題。她舉例,去年肺炎疫情爆發後,充斥許多假訊息,歸納3大特點,包括在繁體字裡穿插很多簡體字、有很多中國慣用語、資訊內容指向台灣疫情失控,這些訊息容易造成社會恐慌,很多在台灣傳播的謠言來自於中國。
洪貞玲認為,假訊息包括誤傳等多種形態,相對於非故意、微小的錯誤,更應積極面對的是disinformation(惡意操控資訊以達成特定目的)。她指出,中國對台灣的惡意作戰,就像之前俄國介入美國大選一樣,他們在網路上養了非常多社群,平常給予娛樂或投其所好的意識形態,但在關鍵時刻,風向會大幅轉變,由於網路易於傳散的特性,加上台灣又處在政治衝突的最前線,不實訊息非常難阻卻,短期容易造成社會混亂。
洪貞玲觀察,今年5月疫情再起至今,大家可以感受到資訊非常紊亂,誤導很多人的行為,造成社會不信任,而中國資訊作戰的目的,就是激起台灣人的投降主義,產生「中國好棒棒」「中國不會虧待台灣」「中國雖不民主但很強」的印象。
至於沈伯洋則指出,目前中國企圖運作的管道有3種,一是直接操作,由官方主導,包括中宣部、國台辦、被挑選的共青團成員及學生,這些不難對應,今年5月中旬後,中國刻意渲染台灣疫情,加大恐慌,但真正要注意的跨平台的操作,如果同時youtube、Facebook及內容農場、LINE群組都有,這時候才算是警訊,因為這算是一種聯合操作。
除了中國直接製造假訊息,比較難因應的是投資操作,例如直接投資台灣的公關公司或投資其他產業,像是演藝或遊戲直播,雖平時不用特別表明立場,但在關鍵時刻不發言就會出問題。演藝人員就是明顯的例子,碰到新疆棉花風波就要出來發言,帶動輿論市場。
沈伯洋說,更麻煩的是直接創造對中國有利的言論市場,他舉2019年Youtuber收入排行榜為例,最有名的館長只能排第10名,第1名是高雄林小姐,但她當時訂閱人數僅7、8萬,收入卻高過百萬訂閱的館長。他也指出,有部分直播主提供QRcode讓粉絲抖內,但卻透過微信和支付寶,大家要想一想,在台灣的捐款管道,為什麼要開放給中國的平台。
最後,洪貞玲補充表示,她自己做了一些法律研究,疫情期間政府有一些裁罰措施,有民眾因傳遞不實訊息受到判決或罰鍰,這些事讓大家知道,謠言的來源多是社群媒體,尤其是LINE群組。
台灣社會到底該如何因應,洪貞玲認為,如果光是政府裁罰,會被質疑限制人民的言論自由,所以更重要的是網路平台和公民社會,謠言就像病毒,也需要打疫苗產生抗體,每個人應該都要有資訊素養,辨識假訊息,更不要成為假訊息的幫凶。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9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