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病房

  1. 新聞深探

    【時代現場】聆聽疼痛 居家安寧醫療的現況

    2021年,台灣死亡人口超過18萬,預估2025年將到達20萬。為因應二戰以來最大的死亡潮,近年政府推動3階段居家醫療,讓病人從生病、失能到臨終,全程皆有醫護人員照顧,盡量維持病人在家生活直到死亡。但是居家安寧耗時費力、給付偏低,醫院居家安寧照顧病人量有限,許多末期病人因而被漏接、死前被各種症狀折磨。有基層資深醫護人員聽到病人的痛苦,走進社區去照顧他們。

  2. 時事

    國門明解封2防疫規定仍沒退場 名醫質疑:在浪費電池吧

    明(13日)起國門解封,是台灣歷經新冠疫情後邁入正常生活的重要時刻,不過國內防疫措施雖然逐步鬆綁,許多規定卻沒有跟著撤銷。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就指出,安寧病房仍有陪病限制,進出許多場合也還要量體溫,認為現行2大防疫規定有些不實際。

  3. 娛樂

    末期病人教你勇敢直視生死 台首部靈性照顧紀錄片募資啟動

    看見末期病人的遺憾與不捨,多年擔任臨床關懷宗教師的宗惇法師於 2014 年成立「大悲學苑」,帶領一群無私奉獻的專業關懷人員,以宗教力量提供病人身心靈全人照顧的「靈性照顧」,幫助病人解開心中的結、圓滿離世。這一切過程都被鏡頭記錄下來,成為台灣第一部專門探討靈性照顧的紀錄片《回眸》。

  4. 人物

    【一鏡到底】接生與送死 江盛

    江盛剛當婦產科醫師時,無可避免的衝擊是墮胎業務。墮胎是殺害生命、或避免生命的悲劇?接著他教醫學倫理,人連大小便都要依靠他人時,生命是不可傷害的、或人有權維持生命品質與尊嚴?這些道德倫理的兩難辯證,江盛都懂,但當4年前父母生病,他的體會更深了。他說,安寧療護、病人自主法仍有死角,每年依然有久病跳樓、老先生殺老太太、媽媽悶死兒子的殘酷新聞。將缺角補好、給這群人一條路可走,成了他心中的餘生使命。

  5. 文化

    【時代現場】放手 先生給妻子的一堂生死課

    過去20多年,加護醫學成功地幫助許多瀕死的重症青壯年恢復健康。但是,有時病人即使救回一命,也得終身躺在家中或養護機構裡,靠別人照顧。台灣截至2019年,有3,002位植物人。醫師說:「不救會死。」沒說的是,那救回來會好嗎?當病人沒有事先表達意思,家屬的每一步決定都極為艱難。明瑋32歲出車禍變成植物人,臥床11年來,急救無數次,頻繁進出加護病房。最後,妻子終於看清楚先生在「醫療酷刑」下承受的苦難,決定放手。看似對明瑋無意義的11年,其實給妻子上了一門人生最重要的生死課。

  6. 文化

    【生死線上的法與情系列之二】善終之路病人自主或醫師做主? 病主法啟動難上加難

    《病人自主權利法》生效即將屆滿2年,這部本意在保障病人臨終前能夠以自己的意願善終的進步法律,實施起來效果是不是真的如立法時的預期?鏡週刊追蹤了多個個案和多位醫界相關人士,發現從醫病雙方知識和觀念的落差,到健保制度配套不及,都讓病主法遲遲無法啓動,讓重症病患和家屬殷切期盼的「善終」難如願到來。

  7. 文化

    【病人生死誰做主1】連「何謂生命末期」都沒共識 啟動病主法第一關就踢鐵板

    《病人自主權利法》生效即將屆滿兩年,這部本意在保障病人臨終前能夠以自己的意願善終的進步法律,實施起來效果是不是真的如立法時的預期?鏡週刊追蹤了多個個案和多位醫界相關人士,發現從醫病雙方知識和觀念的落差,到健保制度配套不及,都讓病主法遲遲無法啓動,讓重症病患和家屬殷切期盼的「善終」難如願到來。

  8. 文化

    【病人生死誰做主2】安寧或救到底衝突大 求善終醫生是助力還是阻力?

    林雯的母親在服用標靶藥物15個月後,產生抗藥性,主治醫師建議林雯改用另一種自費標靶藥物,一個月藥價20幾萬。「我媽一聽嚷著說,『當然是放乎我死,我怎麼可以吃這麼貴的藥?』她一再說她怕拖。」看母親又有失智症狀,林雯覺得母親只會越來越辛苦,她跟父親決定不再讓母親吃藥和化療。不久,她母親就因肺積水送急診住了院。

  9. 文化

    【病人生死誰做主3】死亡需要練習跟準備 病人善終家屬感受也善終 

    其實醫療不是只有治療,還有照護。台南奇美醫院是目前國內安寧療護做得比較完善的醫院之一,也是極少數有「全職」安寧緩和科醫師的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謝宛婷今年37歲,投入安寧緩和醫療快8年,常有許多醫師朋友很困惑問她,「怎麼還沒看到醫學的燦爛,就投入醫學敗壞的地方?」對這種問法,她一笑置之。她解釋,那是因為她深刻理解到照護的重要。她當年習醫初衷是想從事偏鄉醫療,後來到了台東聖母醫院。民國90年前後,聖母醫院就因為台東人口老化,開始從產科醫院轉型投入安寧緩和照顧的拓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