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
資料顯示狀態
- 一次無限滾動應顯示 12 筆
- 目前取得的資料共 24 筆
- 目前顯示的資料共 12 筆
- 取得的資料不足以顯示,需另外發request
- 最終應顯示 12 筆
發request狀態
- 目前已發request 1 次
- 最終應發request 2 次
loading狀態
- 正在發request中:否
- 仍有資料未被取得,開啟無限滾動功能

娛樂
養父腿腳不便想裝把手卻歹勢講 陳美鳳哽咽自責疏忽了
陳美鳳今到竹北養生村代言,睹物思人,讓陳美鳳哽咽,想到幾十年前當時養父年邁身體狀況不佳,行走困難需要安裝把手,陳美鳳自責當時忙碌卻疏忽了,一直沒去做,養父又不好意思開口,陳美鳳紅著眼眶說覺得當時真是粗心。

財經理財
到泰國養老? 大師房屋引進泰國首富女蓋的高端樂活宅
沉寂許久的海外地產在疫情後又再復燃。在美加、英國等地都有代銷建案的大師房屋,引進投資金額超過38億美元的重磅大案「The Forestias」在台銷售,有別於以往曼谷單純大樓型式住宅,此案是以造鎮規模打造相當2.5個大安森林公園的占地,產品除了一般公寓外,還有海外房產首見的樂活宅產品。

時事
重慶前首富曾擁480億身家 親揭捨豪宅入住養老院原因
尹明善是重慶的傳奇人物,他曾經是一名教師,但在54歲時決定投筆從商,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他先從摩托車入手,後來轉向汽車產業,並涉足足球界,成立了力帆足球隊。創立的力帆集團於2011年上市,當時他的家族資產超過新台幣481億元,位居重慶首富。

財經理財
【理財專題】拒當高齡獨居者 新退休住房4大提案
面臨高齡、少子化的衝擊,台灣也步入日本老人獨居的後塵,當養兒防老不可行時,要如何老有所終?本刊調查採訪後,歸納出4大退休住房新提案:「青銀共居」能與青年共融,月租金不到萬元即可入住新穎的社會住宅;如果不想老了被需要爬樓梯的老宅困住,新北市提出「老屋換居」,入住社會宅,改善生活空間與品質;「身後捐房」則以公益形式,在過世後捐出不動產,換取老後的平日照護服務;喜愛熱鬧者可以「揪友同住」,跟一群至交共築共居,享受後半人生。

時事
宮廟成立詐欺水房 夫妻結夥全家詐退休婦1600萬養老金
刑事局偵破一起離譜詐騙案!台中一對黃姓夫妻檔,利用自家宮廟成立「假投資」詐欺水房,並夥同兒子、母親、岳父、小姨子夫妻等12人,分別擔任車手、提供人頭帳戶,及協助至銀行ATM或臨櫃進行提款、洗錢。一名6旬的退休婦人,因此上當被騙光1,600萬元養老金,行徑相當惡劣!

時事
砸665萬元入住夢幻豪華養生村 老夫妻1年後夢碎被迫吃微波食品
一對日本老夫妻退休後,想要在一間豪華的養生村享受晚年,沒想到卻遇到了經營者的欺詐。他們花了665萬新台幣入住,沒想到才1年,養生村的設施和服務都大打折扣,連飯都是微波食品。他們要求退費,卻被經營者無視,只好找律師打官司。

時事
他結8次婚愛吃幼齒妹 認「身體操到爆掉」老年晚景淒涼!坐輪椅孤寂度日
英國一名自稱是「全英國結最多次婚的男人」、現年74歲的謝帕德(Ron Sheppard),他這一生結了8次婚,但他最近受訪承認,他結8次婚、也離8次婚,多次婚姻下來,已經把他的身體「操到爆掉」,現在他晚景淒涼,只能靠坐輪椅孤寂度日。

時事
《鐵達尼號》紅遍全球25年 最後倖存者終身拒看「心碎原因曝光」
經典電影《鐵達尼號》紀念上映25週年 ,將以4K修復重現重返大銀幕,但由於該經典之作是真實故事改編,讓最後生還者狄恩阿嬤(Millvina Dean)遲遲難以面對心底最深的哀痛,因此終身拒看這部電影。

時事
母親屍體藏家中 失業婦伴屍2年詐領母養老金
南韓發生一起詐領養老金事件,一名失業的中年婦人為了繼續領取母親保險金過活,竟未通報母親死亡,甚至藏屍在家中伴屍2年。

時事
夫妻吵誰出門買東西 她「順手刮刮樂」爽中1.2億喊:還好我去
美國密西根州一對夫妻爭論著誰該去購物,最終妻子認輸出門買東西,並在離開鎖超市克羅格(Kroger)前,順手買了一張「密西根州百萬VIP」的刮刮樂,竟還意外贏得400萬美元(約新台幣1.2億元)獎金,讓她大呼「我很高興我最終去了商店」,因為若是她丈夫恐怕會直接與獎金擦肩而過。

財經理財
【信託大調查3】六都信託素養分數最高不是雙北! 揭老後移居新趨勢
本刊委託市調公司波仕特,針對45歲以上中高齡人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民眾對信託認知普遍不足,信託素養平均分數僅54.78分。但若進一步以居住地進行交叉分析,會發現六都中,信託素養平均分數最高的城市,並非金融機構據點相對密集的雙北,而是台南!

財經理財
【理財專題】信託獨家大調查 揭高齡金融政策推不動真相
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20%;與此同時,失智人口逐年攀升,個人財產管理能力恐提早喪失。為守護高齡者資產,金管會持續推動信託2.0,但民眾是否真的有感?為此本刊進行信託大調查,發現民眾對安養信託認知不足,加上銀行佛系經營,皆為日後高齡金融政策埋下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