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化仁國小近日更新校園跑道,把傳統單一色調的跑道改為彩色的,繽紛活潑的色彩深受學生喜愛,卻引發反同團體「捍衛家庭學生聯盟」不滿,認為校方採用6色而非7色彩虹,是在推廣同志運動;對此,有學童表示根本不會這樣聯想,覺得大人很無聊;校方也說,尊重捍家盟的觀點,但不希望遭亂扣帽子。
之前女星薇諾娜瑞德在英國媒體訪問中,爆了梅爾吉勃遜的料,說他恐同又反猶太,他本人沒跳出來回應,由公關代勞擋槍。現在答案揭曉,原來梅爾吉勃遜本人早在4月就罹患新冠肺炎,偷偷住院養病去了。
過去曾鬧出反猶太言論遭到影壇抵制的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現在又被指控出言不遜,這回是女星薇諾娜瑞德(Winona Ryder),表示過去在派對上曾聽到他冒出反猶太和恐同的言論,不過梅爾吉勃遜則是完全否認。
美國《時代雜誌》策畫製作的紀錄片《Time Firsts—先鋒女性》,邀請近50名傑出女性分享個人經驗,包括面臨過的挫敗、性別歧視,以及社會對男女的雙重標準。
知名LGBT電影《為巴比祈禱》,講述一位恐同的母親,因為兒子自殺,開始思考信仰與愛的真諦,進而轉變,成為一名同志平權運動者的故事。電影劇本改編自現實人物瑪莉葛里菲斯(Mary Griffith)所發生的真實事件。兒子巴比(Bobby Griffith)在1983年自殺後,徹底改變了葛里菲斯的人生。原本不接受同志的她,竟成了致力於同志平權的知名人士。據外媒報導,葛里菲斯在上週五(7日)已因病逝世,享壽85歲。
讀她的小說,我想起王家衛的《春光乍洩》。台北人說,她喜歡的其實是王家衛電影裡張叔平的美術設計。「我看王家衛的電影會恍神,常常投注在畫面裡,電影在講什麼反而不是重點。」
波蘭法院下令一家保守派雜誌停止本週隨刊附贈的「無LGBT區」(LGBT-free zone)貼紙,再度掀起論戰。
巴西最高法院多位法官,上週投票贊成將「恐同行為」和「恐跨性別者行為」定罪。
苗苗1歲半時就問:「為什麼別人有爸爸,我沒有爸爸,有2個媽媽?」吳少喬回答:「妳有媽媽和媽咪,1個家有2個家長,這很正常。」她從小給孩子看繪本,讓她理解精子、卵子等身體構造。大一點,就給她看捐精者的照片,「她同學突然發現她是混血兒,她就會學著我們說:『我的媽咪跟媽媽到國外做試管嬰兒,我有一半的基因是來自歐洲,所以我是混血兒。』同學冒出更多問題:什麼是試管嬰兒?那妳是外國人嗎?她發現同學無法理解,只好放棄,簡單說:『我媽在國外生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