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芳
- 人物
張博崴國賠案二審逆轉免賠 家屬:「如果合理,會接受」
2011年,大學生張博崴因山難葬身白姑大山溪谷底部。張博崴走後,父母張俊卿、杜麗芳認為山難搜救不力,提起國賠訴訟,一審獲判賠償266萬餘元。本月27日上午,高等法院認為人民無權要求國家保證登山零風險,且警消單位於接獲報案後黃金72小時內就出動搜索,並無重大疏失,逆轉改判免予賠償,全案仍可上訴。
- 人物
【鏡相人間】走向山林走向你 張博崴山難國賠案
2011年,22歲的張博崴因山難葬身白姑大山溪谷底部。張博崴走後,父母張俊卿、杜麗芳遍查國外山難搜救的方法、個案,寫了上百萬字資料給消防署、林務局等單位,認為山難搜救不力,提起國賠訴訟,網路上罵聲不斷:「浪費社會資源!」但他們拿出數據:「全台灣78%是山,登山人口500萬,山難事故率比車禍更低,山難搜救系統失靈才是主因。」本案一審判賠267萬元,二審則將於本月宣判。喪子之痛改變了他們的餘生,杜麗芳收掉事業,2013年開始投入面山面海教育,希望扭轉台灣人對登山的負面印象,也像在彌補來不及挽救兒子的傷痛。
- 人物
【張博崴山難番外篇】缺一角的桌子
原本,台北天母住著幸福美滿的張家四口: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英語補習班負責人、姊姊念特殊教育,漂亮乖巧、弟弟念心理諮商,熱愛運動。
- 人物
【張博崴山難番外篇】山是一所學校
因遭遇喪子之痛,博崴媽媽杜麗芳多年來勤於研究緊急救難機制,除了山域救難,也把關注的範圍擴大到海上,她說:「每一次的災難危機都要比照飛航事故的嚴謹度處理,這樣才會進步。」
- 人物
【博崴媽媽的故事之一】最後一通電話 後悔沒說再見
2011年,22歲的張博崴因山難葬身白姑大山溪谷底部。張博崴走後,父母張俊卿、杜麗芳遍查國外山難搜救的方法、個案,寫了上百萬字資料給消防署、林務局等單位,認為山難搜救不力,提起國賠訴訟,網路上罵聲不斷:「浪費社會資源!」但他們拿出數據:「全台灣78%是山,登山人口500萬,山難事故率比車禍更低,山難搜救系統失靈才是主因。」本案一審判賠267萬元,二審則將於本月宣判。喪子之痛改變了他們的餘生,杜麗芳收掉事業,2013年開始投入面山面海教育,希望扭轉台灣人對登山的負面印象,也像在彌補來不及挽救兒子的傷痛。
- 人物
【博崴媽媽的故事之二】太相信政府 害死我兒子
為什麼官方搜救51天毫無所獲,黃國書一天半便找到?落差太大,豈不是官方搜救欠缺整合,造成人力虛擲?當時一直在南投等待消息,卻發現消防隊有所隱瞞、一問三不知的張俊卿說:「他們沒有任何GPS定點回報,我一直問他們有沒有回報?他們說不知道,山上通訊不良。我太相信政府,害死我兒子。」
- 人物
【博崴媽媽的故事之三】博崴的犧牲 是為改變搜救體制
張博崴從小熱愛運動,曾經半夜去陽明山慢跑、颱風天前夕去籃球場打球,父母不解。「為什麼我的孩子會喜歡爬山?而且爬這麼危險的山?有人告訴我,你必須自己去,才能感受。接近山的那一剎那,我真的感動到哭出來,因為台灣太美了,美到你不相信這是我的國家,我更感受到博崴為什麼會沉迷其中。」杜麗芳後來也在山友陪伴下重回白姑大山,對她來說爬山不是療癒,而是為了理解兒子的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