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否識別人類感情?原則上來說,AI可以通過語音辨識、視覺識別、文字識別、表情識別等資料,結合深度學習,再加上人工的標記,從而具備識別情緒的能力。這就意味著AI機器人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表情就知道他的感受。
人類邁向「Cyborg」(生化電子人)的進程,一直與一個前沿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那就是腦機介面。
目前,中國正在努力成為新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其中,在某些國際競爭激烈的行業,企業主導推動的創新尤其迫切,比如說電信、電子以及其他高科技製造業,不少中國科技企業已經走向全球化運營,也開始了其全球範圍內的創新布局,紛紛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
怎麼樣才能實現這些技術?就要靠基礎研究了。華為在全球有60多個實驗室,早在1995年在俄羅斯設立了第一個數學研究所,2016年在巴黎建了第二個數學研究所。數學是我們的核心基礎技術,加上材料技術、晶片技術、散熱技術,才有了華為外在的優秀產品。所有產品的核心都是這些基礎技術。
世界各地的機器人研究者一直都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尋找靈感和模型,打造更好的機器人。
近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了一項研究,確認了全球首個血液中缺乏與維生素D結合蛋白質的人類病例。
近日,一個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團隊公開了他們的研究成果。該文章指出,對抗樣本(Adversarial Sample)導致圖像識別(Image Classification)失效的現象,或許只是人類的一種「自以為是」。
2019年5月7日23點,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通訊》在線發表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大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饒毅團隊的最新研究,他們發現了特別的分子——D型絲胺酸,具有調節果蠅睡眠的作用。
癌症轉移,是造成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夠早期發現腫瘤及其轉移,將顯著提高癌症的存活率。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柯克綜合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能夠靶向腫瘤和轉移灶的新方法。該成果發表在2019年5月6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